罗源湾临港经济谋跨越
罗源湾新闻网讯 罗源湾,福州北翼的一个天然深水良港,近几年,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正以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建设水平,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速度,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罗源,一座沿海的城市,一座曾经由农业发祥的历史之地。早在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建设松岐大都市的构想,把罗源湾建成南方大港,泽福中华内地。 然而,曾经的罗源湾,只是个讨小海的天然海湾。为改变罗源经济落后的状况,罗源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殚精竭虑。要摘掉这贫困的“帽子”,罗源县就必须发挥出罗源湾临港工业的优势,从引进大型项目开始。 正因为这一独特的港湾条件,再加上罗源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一场向海洋要土地、向港湾要效益的“战斗”吹响了号角。 罗源湾经济开发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以松山、白水两个垦区为腹地涵盖周边区域,规划总面积约31.46平方公里。它于1992年筹建,并启动开发建设。同年,罗源湾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具体负责开发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化,罗源湾开发区的区位、交通、港口、土地等四大优势也日益突显。1998年,罗源湾开发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9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首个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示范区,2000年,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福州港深水外港。而2005年7月,罗源湾狮岐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迎来了第一艘3万吨轮船靠岸,更是谱写了罗源湾港口史上新的篇章。 经过不懈的努力,罗源湾经济开发区经历了从一片荒芜到厂房林立,从一张蓝图到项目进园的巨大变化。如今,罗源湾北岸狮岐作业区3万吨级码头泊位、2个5万吨级码头泊位和将军帽15万吨级泊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自华能集团、华东造船等企业入住后,随着资金、技术、人员的到位,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枢纽港的罗源湾,一个现代化码头群正在逐步形成。 由小而大,是一种激情与努力,而不断发展,使其变得更大,这却是一种智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这便是开发区建设永恒不变的主题。 对于出口型工业企业来说,便利的港口运输能力能够为他们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正因为这个强劲的港口优势,使得罗源湾引来了诸多关注。 蓝之湾游艇公司之所以落户罗源湾,完全是被这里优越的交通环境所吸引。因为,厂区离淡头码头很近,交通便捷,一艘游艇陆上运输费比起其他地方起码节省万余元人民币。 然而,项目的落地,只是开端。项目的发展,才是罗源湾的目的。为了让落地项目顺利发展壮大,罗源湾开发区除了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县乡联动,营造“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浓厚氛围,就“提升政府行政能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展开了一系列改革。 实实在在的行动,促成了“安商、富商”的局面。2007年,海峡西岸软包装科技园落户罗源湾畔。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投入2亿元从德国引进的第4条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生产线正在出膜,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bopp生产线。 目前,海峡西岸软包装科技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bopp生产基地,今年该公司还将再上马两条生产线,继续做大做强。 除了时代包装外,宝钢德盛、华东造船、华能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也在这一时期相继落户。到目前为止,罗源湾开发区现已签约引进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内外资项目二十多项,已形成了冶金、建材、石化、能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包装材料及机械制造等重点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罗源湾开发区临港工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0.75亿元,与2007年总量30.009亿元相比,增长了802% 。 随着港口持续开发,福温铁路的建成,便利的交通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落户这里,罗源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罗源县将按照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港口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加速推进“以港兴县”、“工业强县”、“港城联动”,培育壮大能源、塑胶、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等临港型产业集群,加快港电、船舶修造、建材、食品、包装及新材料五大基地建设,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使罗源湾成为沿海经济的纵深地、生产要素的集聚地、产业转移的选择地,争取在若干年内建成一个总面积为80平方公里、充满生机活力的港口海滨旅游城市。 自古赶海,便得找准时机,看准天气。如今,在海峡西岸经济大潮中巨浪涌动,一颗颗珍珠也随之露出海面,闪耀着绮丽的光芒。罗源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它正逢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良好时机,勇担福州“一城北翼”发展目标的前沿阵地,“挑海西建设大梁”的新要求,为罗源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林巧玲 张钟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