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揭秘 深受儒学教育影响
但是姬昌设法重获自由,之后励精图志,发展自己的力量,为讨伐商纣王做准备。后来姬昌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遗智,也就是周武王,最后完成了父亲周文王讨伐商纣的遗愿。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府治事,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南中之战又为诸葛亮树立起极高的个人威望,就在第一次北伐前后,蜀汉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给诸葛亮写了封信,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 九锡是皇帝专享的九种特权,主要有车马用具、仪式仪帐等,加九锡就是把皇帝的这几种特权赐给臣子。通常的看法是,加九锡就是篡位夺权的开始。 李严此议来得很突兀,同为托孤大臣,他理应协助诸葛亮治理好国家,现在却让诸葛亮去做容易引起外界猜测和不安的事,不知道他是怎样的动机。 也许是诸葛亮主政以来,李严认为自己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实权与托孤重臣的名分不符,加上此次又从永安移防到江州,多少有些不满,才故意有此一举。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李严看到诸葛亮主政后,外交、内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南征,更让诸葛亮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在此情况下,为表示和诸葛亮并无二心所以才有此举,尽管知道诸葛亮肯定不会接受,但还是主动提了出来。 不管是是哪一种情况,诸葛亮接到李严来信后还是有点生气,给李严回信道:“我和你相处的时间也不算短,可你为什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你劝我不必拘泥礼数,因此我不能沉默了,我本是东方一个普遍人(东方下士),被先帝误用,地位已经很高了,而且赏赐给我的钱财上亿。现在讨伐曹魏还没有成功,你却不明白我的志向,把我比作齐桓公、晋文公,这实在不对。如果能灭掉曹魏、斩杀曹睿,让陛下还归故都,我与诸位一齐升迁,即使十命都可以接受,何况九锡呢?” 诸葛亮拒绝加九锡,不是自认为实力不够,也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发自内心的,这可以用他后半生的实际行动来证明。 还有司马懿,一生事曹氏三代,多次立下大功,晚年与曹爽同僚,在“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情况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大权,当时曹氏在朝野间已逐渐失去人心,以司马懿的实力和影响即使当即称帝亦无不可,但司马懿也没有那么做。 司马懿接受了曹魏丞相的职务,魏帝又提出给他加九锡,司马懿“固让九锡”。 曹操的儿子曹丕、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最后还是登上了帝位,完成了皇权禅代,但对曹操、司马懿以及诸葛亮来说,他们生前绝无称帝的想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实行的是在儒教基础上的“以礼治国”,政治上强调正统和忠,伦理上强调孝与仁,忠、孝、礼、义这些观念经过反复不断地教育早已入心入脑。汉末皇权跌宕,天子几次遭遇不测,但朝廷始终存在,所谓“大而不倒”,与这种深厚的思想基础不无关系。 曹操、诸葛亮和司马懿不称帝,内外部形势判断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出于他们的内心,这三个人都受过汉代的儒学教育,深得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