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里走一趟”,在中世纪这句话并不是玩笑

闫泽华
2016-03-21 08:12:35

文:赵老实

当今社会,生孩子这件事越来越容易了。在确定怀孕了以后,准爸爸准妈妈们就可以得到各种告诫,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当然有些民间土方未必科学),医院也有专门的妇产科要求产妇进行定期的体检;到了生产当天,有专业的医生和先进的仪器帮助孩子顺利降生;生产之后还有月嫂帮忙,甚至富裕的家庭可以选择搬进近年来流行的月子中心,婴儿专用的床、被褥、尿布、奶粉、洗浴用品等等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准备齐全。

“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里走一趟”,在中世纪这句话并不是玩笑

这些对生育环节精心的控制,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生育,在当时的人眼里是一项婚姻的最终完成。在中世纪,因为生不出孩子而解除婚约的事情多不胜数(根据教会法,如果结婚3年没有生育,夫妻双方都可以提出离婚)。而面子也是大问题。在乡村里,邻居的青年们则可以聚集在不能生育的小夫妻家门口,抹黑了脸、扮成女人,敲击着酒瓮和铃铛,把佩剑磨得哗哗作响进行羞辱,这种闹剧在法语中叫做caribari或者calivari(大声喧哗)。这样一来,被嘲弄的丈夫估计晚上行房事的时候会因为巨大的压力更加没法勃起吧。这能够洗刷羞辱的唯一办法就是怀孕并顺利生出子嗣。这对小夫妻的“能力”才得到家族的认可,他们也正式被当做一个正式的家庭被大家所承认。因此生育对于夫妻的意义非常重大。

值得指出的是,不育的问题在中世纪并不属于医学领域,而被归咎于这家人的道德败坏、违背了上帝的意旨或者没有遵守基督教规,以及巫术的破坏。所以遇到这种灾祸的办法就是更加勤勉地向上帝祈祷、多行善事以及赎罪。

备孕及生产

有幸受孕的家庭要积极地进行准备。有数据统计,在中世纪,怀孕的死亡高达1/50,因此从怀孕开始就要特别小心。达官贵人们能够另辟一个房间给孕妇居住,特别是怀孕的最后一个月,会将房间的窗户全部关上、拉上窗帘,同时减少孕妇的活动。人们认为这有助于降低因受到惊吓、摔倒而导致的流产比例。而贫苦家的孕妇们则没有这样的待遇。中世纪大部分的房子甚至没有客厅和卧室之分,一家人以及来访的客人都睡在一个通铺上,孕妇也没有什么例外的。还有一项程序是中世纪晚期的富人才有能力负担的,那就是怀孕以后,他们会请一位画工一幅全家福。因为妻子去生孩子,也许就是永别了。这种画像中带着的悲壮情绪,也许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

在医院出现以前,大家都是在自己家里生孩子。在生产的过程中,男人是被隔绝在外的,除非出现了难产的情况。一位专业的接生婆会专门负责接生的一切事宜,还有很多亲戚和邻居家的妇女会来帮忙。

大家先在屋里生火,把房间的温度升高。而产妇躺在床上,拽着绳子蹲着,或是坐在专门的生产凳上。

“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里走一趟”,在中世纪这句话并不是玩笑

这种凳子是15世纪的时候在意大利发明出来的,通过重力的原理,让孩子从母亲体内“掉”出来。如果没有这种凳子,也可以用两把并排的椅子。而身体虚弱的产妇则需要坐在另一个妇女的大腿上。

“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里走一趟”,在中世纪这句话并不是玩笑到了16世纪才出现了好几本助产指南,比如《孕妇和助产士的玫瑰园》、《一个源于怀孕和生育以及各种可能和阻碍的有效而又明确入门》,在这之前接生婆的助产技能则来自长时间的实践。她们熟练地采用一以贯之的手法来接生,按摩产妇的腹部、指导产妇用力等等,接生婆还熟悉一整套生孩子的“巫术”,比如打开窗户、拔去瓶子的瓶塞,让一切家里闭塞的东西都打开,连在产妇面前盘腿坐都是禁忌。而宫廷里采用的方式有时颇为极端。根据德国的一个传说,一个皇后被抬到一间屋子里看20个人被鞭打,受到惊吓的皇后伴随着那些倒楣人的惨叫顺利生出了孩子,而有两个人被活活打死。

如果婴儿的头先出来,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是脚,则意味着不祥。不过最难办的是难产。中世纪出现难产几乎就意味着死亡,不是婴儿就是母亲,或者是两者都……

当确定不能正常分娩时,接生婆会用一种钩子伸进母体里,勾住婴儿的腿将它拖出来,当然这样的孩子生出来就成了残疾,或者干脆因为感染就死了;或者会采用剖腹产的方式把孩子生出来,不过这样的话,在没有止痛剂和无菌环境的中世纪,母亲则几乎必死无疑。

“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里走一趟”,在中世纪这句话并不是玩笑

而到了17世纪,彼得·张伯伦发明了用于取出婴儿的产钳。这个先进的工具到了17世纪末才流行开来。

“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里走一趟”,在中世纪这句话并不是玩笑

分娩出现意外的时候,中世纪男权家长制的社会意识决定了丈夫会在妻子与孩子的两难选择中选择孩子。因怀孕或分娩死亡的妻子,会被草草埋葬,唯恐玷污了其他人。

有时会出现胎死腹中的情况,这时候丈夫就出现了。他会伸手进去把胎儿取出来。书中记载了一件惨剧:丈夫把手伸进妻子的身体里,试图拽出胎儿,可是太大了卡住了。于是丈夫用一把小尖刀再次伸进妻子的体内,剖开了胎儿的肚子,等它瘪了以后才顺利取了出来。

哺乳及洗礼

从鬼门关走一趟的产妇并不能马上离开产室,而必须等待两周之后才能起身清洗身体,并换掉床垫。这种习俗类似于我国流行的坐月子,也像我们一样有各地不同的习俗。在英国,新妈妈要喝一种叫做caudle的加了酒的粥,而在德国则是一顿大餐。因为生孩子的过程并不是无菌的环境,即便顺利生了孩子,妈妈也很可能死于细菌感染导致的产褥热和失血过多,所以这种闭关静养在中世纪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亲戚和邻居中的妇女会时不时的到访陪伴,倒也能帮助产妇转移一些分娩带来的痛苦。

“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里走一趟”,在中世纪这句话并不是玩笑

顺利出生的孩子会被放入加了某种香料的水中洗浴,然后包在一块温暖的毛巾里,被放在母亲的左手边。人们认为被放在靠近心脏的一边,可以驱赶恶魔。

现代我们鼓励母乳喂养,在中世纪也一样。不过那时候婴儿喝的第一口奶也许并不是亲MD。人们认为产妇的初乳对婴儿是有害,于是会找一个奶妈来喂养孩子。奶妈喂养是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并在中世纪成为上流社会的风俗。当然,穷人家没有钱请奶妈。直到很晚近的时候,医生、教会人士开始大力宣传“喂奶是母亲的天职”,呼吁妈妈们不要耽于社交活动而忘了孩子。

而在确定母乳喂养的确有利于婴儿生长的科学知识之前,母亲对孩子的母乳喂养是出于对避孕的考虑。人们认为坚持哺乳可以延长分娩的间隔(当然这也是不科学的),这对于缺乏有效避孕工具的中世纪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生太多的孩子对穷人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负担,何况每次分娩都那么危险。可是经常哺乳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农妇们被限制在家里,不能下地干活,造成了劳动力的损耗。所以穷人家的婴儿很早就开始喝动物奶和吃半流质的食物了。直到19世纪60年代,奶瓶的价格较为便宜,母乳喂养才变得容易起来。

孩子出生以后最重要的仪式是洗礼。在全民都是基督徒的中世纪,出生并不意味着什么,而只有洗礼才是孩子被社会接纳的标志。人们往往不记得自己的生日,而会记得自己的洗礼日。

“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里走一趟”,在中世纪这句话并不是玩笑

早先的时候,洗礼有固定的日子,一年两次,一次在复活节前夜,一次在圣灵降临节前夜。因为一个教堂区的神职人员有限,路途遥远、道路艰难,在第一时间给孩子洗礼真的挺困难的。在这两个日子,周围地区的孩子会被抱来集中受洗。只有到了中世纪晚期,随着宗教圣所的增加,教士们才能尽快赶到产妇的床头,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天之内为他施以洗礼。

而刚出生便夭折的孩子也应该由接生婆进行洗礼,这样他才能顺利升入天堂,被上帝接纳。在中世纪的宗教观念中,孩子刚出生便死去并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一个婴儿的墓志铭上写着:

“这位荣耀的年轻亡灵,查理·蒙莫伦锡之子就躺在这里,第1369年,通往天堂的路走到了尽头,永久享受与基督在一起的快乐。”

因为没有经历过人间的污染,一个纯洁的灵魂肯定会得到眷顾。

洗礼之后则是取名字,给孩子取一个基督教圣徒的名字有助于让他得到保护。而“16世纪,新教教徒愿意采用《旧约》中的人物名字,到了17世纪起双名的都是以约翰纳斯为第一个名字。在17世纪,天主教教徒偏爱耶稣会教徒崇拜圣徒的名字。”

而为孩子找教父教母也慢慢流行起来。这个做法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教父教母可以代表教会和父母,关心孩子灵性的成长;而教父教母的地位一般比孩子的父母略高,则有助孩子长大之后社会阶层的提升。

第一个出生的男孩是幸运的,而越往后出生的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只有烦恼。生养不起是最重要的问题。于是杀婴和弃婴非常流行。“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什么社会都是一样的。有钱人的家庭生几个孩子都不是什么负担,而穷人家的妇人甚至会为了给富人当乳母而特意怀孕然后抛弃掉自己的孩子,用奶水来赚取工资。到了近代,欧洲各国通过立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而教会也成立弃婴堂来收养那些被抛弃的孩子们。

哭闹的婴儿如今也让父母们头疼,更别提中世纪。于是当时的父母会给婴儿喝酒,或者抱在怀里用力晃动的办法让孩子睡着。不过,一味地指责父母的恶行也不太站得住脚,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保证自己先得生存下去,才是一切生活的前提。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