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溪、虞阳与虞雄将军

抹茶玛莎
2011-08-20 20:48:40

  渔溪自古以来为福清的重镇之一。“渔溪”取名于境内由西向东横贯而过的溪流之名,后改称为“虞阳”,其来历是“虞”为纪念虞雄将军,“阳”为镇中心在溪之北(古代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故得名为“虞阳”,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清乾隆版《福清县志》在《卷二舆地记·溪》中载:“渔溪,源出黄蘖山里洋,与苏溪合流达于莆。或云闽王将虞雄战死于此,故名,今讹虞为渔云”。

  在唐朝,渔溪处在福州至泉州水陆交通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当时福州到泉州陆路,经西峡北驿、西峡南驿、太平驿(今宏路)、渔溪驿等4个驿站到达兴化。福清境内,只有太平驿和渔溪驿两个驿站。从海路看,唐末福清船只主要经渔溪镇的郎官渡入海,南航至迎仙港(莆田)外出。据《三山志》(卷六地理类·海道)记载:“径港源出兴化县界金支大泽,至里洋,合黄蘖山南水,十里名渔溪,过应天院。一源出黄蘖山北,过铁场边北流,东折合渔溪,入径港,南至棉亭东出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合于昭灵庙前,会迎仙港入海”。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王审知受其兄王潮(时任泉州剌史)派遣,率兵路过渔溪,进军福州,与范晖鏖战于乌龙江畔达一年之久;虞雄将军跟随左右,颇得赏识。王审知攻入福州,杀死范晖,迎王潮到福州主持福建军政大事。不久王潮先后被唐王朝任命为福建观察使及威武军节度使。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因病去世,推荐王审知接替自己。从此王审知执政29年,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福建生产发展,文教发达。他上任伊始,派遣心腹牙将虞雄镇守渔溪,扼守福州至泉州之间的咽喉,使福州与泉州这两个最重要的州能畅通无阻,连成一片,为安定全闽奠定基础。临行前,王审知送给虞雄八字真言:“保境安民,发展生产”。

  虞雄将军镇守渔溪,依据当时渔溪北靠步履岭,南临棉亭岭,西至大帽山,东出大海,大片地区为滩涂,田地很少的特点,带领军民围海造田,兴修水利,引水灌溉,耕作水稻,发展生产,使渔溪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虞雄将军还十分重视练兵屯马,军民联防,提高部队与民兵的作战与防御能力,为保卫郎官渡一带商旅的安全和闽国南大门的平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虞雄将军选取离郎官渡和苏溪村不远的仑头山为建寨之地,设营房在前山,中军在后山,并建苏溪寨为前哨,三者互为犄角。现仑头山已建有虞阳中学教学楼,还依稀可见当年山头形态。在当年虞雄将军伺养战马之地,还遗留有两口洗马池,东池称“关帝庙池”,西池称“柴牙池”。现在庙前有一个当年留下的“饲马槽”,还有一块320斤重的练武石,依稀想见古战场情景。据说当年此附近草料堆积如山,故曾取名为“草厝村”。

  虞雄将军在公务闲暇之时,喜欢叫士兵在兵营周围植树造林,裁花种草,以卫护刚刚围垦的田地,美化环境,当地人称它为“花园村”。虞雄将军殉职后,被埋在西洗马池旁,安眠在“花园村”和“草厝村”之间。

  我们这次来到郎官渡,古迹依稀可见。虽经千年沧海桑田之变,当年船舶集聚地的半片山已几乎夷为平地,但当年乱石砌成的驳岸仍历历在目。溪旁的“郎官境”庙中,还供奉大王公(闽王王审知)、虞雄将军、航海大王、妈祖等神像。

  关于虞雄将军的历史,现有史籍记载较少。在清朝吴任臣撰《十国春秋》一书,《闽六·列传》中记载:“虞雄,隶太祖(闽王王审知)麾下为牙将,以敢战名。后战殁于福唐渔溪,士人立庙祀焉”。虞雄将军后来如何战死在当地(一说为虞雄将军率兵与泉州刺史作战中身负重伤,后死于渔溪),史籍上并无确凿记载。因为王审知去世后,闽国发生内乱,不到几年就灭亡,宋代文献还称其为“伪闽”。对王审知部下的业绩,当然更不会记载。而当地百姓对他的政绩口耳相传,却千年之久都没有湮灭。后人在虞雄将军埋葬之地,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起了“元志堂”。1995年,人们在“元志堂”旧址上,重建为“虞雄将军纪念堂”,供奉虞雄将军神像,香火十分旺盛,在闹市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庙中对联称:“万里乡心存古绩,千秋文物烁今朝,震天动地显高伟,堂上明月照天下”。

  千百年来,渔溪一带的人民一直在感念着虞雄将军,直到今天当地许多地方依然以虞雄将军的名字而命名,如虞阳小学,虞阳中学。该镇的“文武名祠”,文祠中的7位贤人,均是福清本地人,唯独武祠纪念的是外地人虞雄将军。每年旧历8月16日,为虞雄将军生日,当地家家户户都参加生日庆典。春节来临时,他们还要抬着虞雄将军的神像,到处巡游。一个仅仅驻扎几年的将军名字能被当地人记住一千年,真是十分难得。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