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奇葩:五瑞兽闹元宵

抹茶玛莎
2011-08-20 20:48:45

  玉融大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代一代的福清人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化。新厝镇硋灶村的“五瑞兽闹元宵”民俗文化,正是福清民俗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日前,记者从福清市文体局获悉,在2010年2月25日的福州闽都民俗文化节上,新厝镇硋灶村的“五瑞兽闹元宵”表演崭露头角,并且折服了现场观众,可谓好评如潮。为此,文体局正积极筹备“五瑞兽闹元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观看“五瑞兽闹元宵”的表演后,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国直呼这是蒙满文化在福清的区域传承,且五瑞兽文化在全国都少见,五兽动作一定要传承下来。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五瑞兽闹元宵”民俗文化渊源也不例外。据硋灶村村民陈春华先生介绍,该村“五兽闹元宵”的习俗已经流传了300多年。硋灶村座落于草堂山脉,相传明末清初,草堂山生态环境良好,林深树密,常有野兽出没。特别是到了庄稼收成季节,野兽经常下山肆虐庄稼,闹得农民苦不堪言。于是,硋灶村的先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竹篾作骨架,再用不同颜色的色光纸和麻布,裱糊出几个动物界中最凶猛、体积比野兽更大的“怪兽”,用以吓唬野兽。此外,村民们还用铁皮卷成圆形火把,并装上松木油,用于黑夜照明之需。到了晚上,当野兽下山来糟蹋庄稼时,村民们就点燃火把,敲锣打鼓,舞动5只巨大的“怪兽”。这一招还真灵验,不但吓跑了野兽,还保护了庄稼和人畜安全。此后,硋灶村村民们过上了五谷丰登的好日子。于是,村民们认定这是五兽的功绩,就年复一年地在庄稼收成时分如出一辙地反复演绎,并且逐渐衍生定型出大象、甪端、麒麟、弥狮、貔貅等五兽。“五瑞兽闹元宵”的习俗,至此就作为神圣的宗教文化一直在硋灶村流传了下来,每年的正月初九、十二都要举行活动。

  “舞五兽最早只是一种驱邪行为,由于地处农村,没有什么文娱活动,村民们在舞五兽的过程中发现,这一行为不仅热闹了节日气氛,更关键的是在活动中达到了健身的效果。于是,宗教文化与文娱活动结合,充实了地方的文化活动,村民们也在自娱自乐中,不自觉地充当了传承本土文化的角色。”当地村民。

  在硋灶村,目前已经成立了3支舞五兽的队伍。活动时,需要6个人举着火把站在队伍两旁,负责照明和维护秩序。队伍最前设一人拿着铁制火把喷火,加上敲锣打鼓和五兽扮演者,每支队伍就要有二十多个人。“五兽闹元宵”不仅成了硋灶村闻名的“闹元宵”特色活动,在周边的乡镇也远近闻名。村民陈友清老伯清楚地记得,1958年当时他还是个7、8岁的小孩,因为年龄小的缘故,他只能在后面接尾巴,随着大人到渔溪表演。“队伍所到之处无不是人山人海。”说起当年的盛况,他显得特别激动。今年65岁的陈章珍老人还随队伍到莆田市的东大、江口等镇村表演过。他告诉记者:“表演时,只是每家煮两碗的面款待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后就由庙里统一办置酒席请大家吃一顿,有时人家盖房子、孩子满月或是老人庆生日也请我们去,他们就会用桔子、红布、饼干等作为礼物答谢,都没有收钱。出去表演纯粹是为了热闹气氛。”

  在表演中,五兽表演者模仿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跳跃、滚翻、嬉戏等,随着鼓点的变化走花样,紧松慢快花样倍出。村民们还通过五兽间扑咬打逗等亲昵动作,将村民之间和睦相处、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和丰收喜庆的喜悦心情尽情宣泄出来。

  如今,市文体局紧锣密鼓开展的“五瑞兽闹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无疑将让硋灶村的“五瑞兽闹元宵”这朵民俗百花丛中的奇葩,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色彩。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