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曹操靠砲兵夺天下?其后人却断送了新型连发抛石机
=====【小兵聊军事】第47期 =====
三国时期,抛石机已在战争中广泛使用,因当时尚未发明火药,故称作“砲”,又名“霹雳车”“发石车”“抛车”。其基本构造是在大木架上装梢杆,后端系有许多绳索,前端用绳连结着一个盛放石弹的皮窝,发射时众人猛拽绳索,石弹就被抛出。
早在汉代,抛石机就能将“飞石重二十斤(4.5千克)”抛出三百步(约420米)远,这个距离已超过大多数单兵用弓弩的射程。到了三国时期,砲兵往往用于大规模攻坚战,这显然与古代破城手段落后导致战事拖延有关。虽然文献中出现过“发砲若雷”“砲石雷骇”等记载,但在没有火药的冷兵器时代,仅靠抛石机投射并不能直接摧毁夯土制成的高墙厚垒,其抛射的石弹或燃烧物可以撞击出浅显的坑洞,但因缺乏爆炸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实际攻坚威力并不强。
因此,更多时候,抛石机是与土工作业(包括堆积土山和挖掘地道)、云梯冲车、强弓硬弩联手作战,形成空中、地面、地下的立体攻势。抛石机主要负责破坏、压制敌防御体系,扰乱、削弱守军力量,掩护己方部队发动进攻。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的部队站在木结构的楼橹上,居高临下朝曹军营中放箭。因对手占据地利,曹军使用弩箭反击很吃亏,连走路都得举着盾牌。于是乎,曹操命工匠改进抛石机,并在下面加装了带有轮子的底座,使之可以短距移动。一切准备就绪后,曹军砲兵在敌方箭矢射程外猛烈发射,高速袭来的密集石弹将木楼砸毁,一举打破了袁军的“火力封锁”。因曹军抛石机命中目标后会迸发出刺耳的木材断裂声,令对手心惊胆战,故而被袁军敬畏地称作“霹雳车”。
公元238年,司马懿奉魏明帝曹睿之命,统军4万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前者率军进抵公孙渊盘踞的襄平(今辽宁辽阳)城下,即挖堑围城,准备攻击。司马懿命部队用抛石机和连弩昼夜不停地向城中发射石弹、箭矢,襄平守军在城头看到的情景极其恐怖——但见无数飞石、利箭或呼啸,或带着刺穿空气的尖利哨音遮天蔽日而来,在天空划过无数道抛物弧线后,转瞬间又如倾盆大雨般落下。矢石所到之处,不是墙残楼破,就是鬼哭狼嚎。在司马懿猛烈砲击下,公孙渊无力招架,很快战败被斩。
公元239年,曹睿病重托孤,皇室宗亲、大将军曹爽一时权倾朝野。时任魏国给事中(宫廷政务顾问)的发明家马钧为加强军备,针对传统抛石机发射效率低下的问题,大胆提出“在巨型木轮上挂装多颗石弹,利用木轮旋转产生的巨大离心力为石弹提供加速动能,然后在特定位置突然割断绳索,令石弹风驰电掣般飞击敌城”的设想。
马钧曾先后在车轮上悬挂数十只水瓶、砖块进行试验,结果大获成功,不仅将水瓶、砖块连续抛出,而且射程远达数百步。可以肯定,这种新式砲兵武器一旦大规模投入实战,其攻坚、杀伤威力都将十分惊人。但令人遗憾的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曹爽对这项重大军事技术革新丝毫未加重视,致使这一“国之精器”夭折,而他本人的权臣生涯也在不久后被司马懿葬送。
19年后的公元257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率军包围了据守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叛将诸葛诞(诸葛亮族弟)。激战数日后,诸葛诞急于突围,制作了大批进攻性兵器(应该就是冲车之类武器)投入作战。司马昭为断敌出路,遂遣军占据高地,用抛石车、火箭射烧敌军攻具,直打得叛军死伤遍野,血流盈堑,诸葛诞兵败身亡。而这一幕,就像是当年官渡之战的重演,司马氏同样效仿曹操,用强大砲兵削平各路强敌,最终成功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