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嫁农村十年写文章阅读量达10万 讲述婆家三代人命运变迁
四姐夫原本是这个家庭中最风光的人,因为四姐夫是当地最早出去做工的一批人。80年代,他出外做泥瓦匠,而带大哥杨敦武出去时,四姐夫已经是一个带工人的包工头了。当时,大哥的儿子女儿都已出生,靠田里的收入已无力负担一家老小的支出,在四姐夫的劝说下,大哥跟着去了北京的建筑工地,和妻子两人每天负责给工地一百多号工人做饭。从2008年破产之后,四姐一家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四姐一家四口没有回老家而是住在月租一千块钱的两间平房里,四姐称这几十年来,因为在外做工程经常被压钱,虽然一家人外表看起来光鲜,但钱一直在工地上滚雪球,并没有拿回家的余钱。家里现在还拖欠工人工资几十万,还有一部分高利贷。 黄灯的侄子侄女虽然只有20多岁,却都已经为人父母。跟父辈不同的是,他们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没有再经历父辈困苦的幼年,而父母因为离家打工觉得亏欠孩子,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只是,父母在外打工的辛酸,孩子们并不知晓。大哥的孩子畅畅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开始的打工生涯。畅畅去过杭州、昆山的工厂,流水线上的繁忙和辛苦让他始料未及,而捉襟见肘的文化水平甚至让他无法应付工作中出现的状况。几年之后,他不得不回到他父辈从事的老行业,做一名建筑工地的泥瓦匠。至此,畅畅才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可他的人生已经无法回头。 黄灯丈夫杨先生的同学在乡镇中学教了22年的书,在他看来,因为条件好了,现在的农村学生刻苦程度没有原来强了。大部分孩子上完初中,就准备外出打工,继续父辈的路。但是,他们不如父辈幸运的是,几十年的快速建设已经缓慢下来,他们打工没几年,就遇上了不景气的市场。如果在往年,春节一过,村里就没有了年轻人,但在今年,大部分还都在家等着工头的电话。 村里的村书记表示,他们的村子是因为靠近大路才有人愿意来投资,那些不靠大路的村庄没人投资,任由农田荒芜。杨先生的同学李某就是县里请回来的老板,他的生态园二期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黄灯的婆婆在去年过世了,对于这个大家庭来说,喜庆中略带悲愁。黄灯说,是婆婆最后的时光促使她有了书写这个家庭的冲动,婆婆辞世时86岁,黄灯在文中写道,婆婆的去世使这个家庭最牢固的纽带轰然断裂。婆婆去世时一直挂念着不能回家的四姐和十几年白白辛劳的大哥。 这次回家,黄灯会照例塞给嫂子些钱,这是她对这个家庭仅能做到的回馈。当她要离开的时候,畅畅还是没有等到工头发出的确切消息,而路边能看到的零星等待出去打工的身影。(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