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做了一件事 结果自己长命国家却亡了

吴晓布
2016-04-11 08:42:05

南北朝一百五十年,时间不算很长,但朝代多得我们几乎没法说全。每一个朝代时间都很短,但是皇帝却很多,隔三差五就换一个。朝代之所以时间短,皇帝之所以换得勤,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皇帝都比较昏庸,部将又都喜欢造反,而敌国又特别多。尤其重要的一点,皇帝的寿命也都比较短。好不容易出现一两个雄才大略的杰出皇帝,本来或东征西伐,或锐意改革,干得好好的,上天却突然要他去,死了,留下一个半拉子工程给儿孙们做。儿孙们呢,又没本事做好,国家被权臣掌控去了,结果改朝换代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不过也有例外,有一个皇帝,不但雄才大略,寿命也很长(86岁!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第二长寿命的皇帝),在位时间很长(48年,也就是南北朝的三分之一),而且,为了让他建立的国家能够千秋万代延续下去,能够实现南北朝的统一,他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可是这件事倒是做成了,国家却迅速衰败灭亡,又改朝换代了。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梁朝开国皇帝萧衍。要把这件事说清楚,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萧衍这个人。

为保国家千秋万代,他做了一件事。结果自己长命,国家却亡了。

萧衍是出生在兰陵萧氏的世家弟子。这个兰陵萧氏可不得了,它和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家族一样,都是了不得的名门望族。兰陵萧氏还是望族中的望族,因为他们是汉朝开国宰相萧何的后人。隋朝文帝开创科举考试之前,国家选人的方式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不管是哪朝哪代,国家里大官大贵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名门望族中选的。

正是因为出生在这样的贵族之家,萧衍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文韬武略相当了得。文的方面,他是竟陵王萧子良的门下“竟陵八友”之一,与沈约、谢眺齐名。他不但在诗赋文章,而且在音乐曲艺、书法绘画上都是一流水平。尤其在棋艺上,几乎可称得上是当世无双,“超一流”的棋手。中国古代的文艺全才并不多,恐怕除了苏东坡,就要算萧衍了。

武略方面,齐武帝去世后,他出谋划策,成功地帮助权臣萧鸾获得皇位,后又作为先锋军首领,与傲视天下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三十万大军捉对厮杀,大败北魏。由于萧衍的战功,齐明帝萧鸾对他不断加官进爵,升为中书侍郎、黄门侍郎,还让他做了辅佐太子的中庶子,后来又让他主持边关雍州防务。可以说一时位高权重,重兵在手。

南北朝是这样的一些朝代,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哪个皇帝建立了国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地把江山传给后人,大臣大将中只要有一点能耐的,一定会觊觎地位。即便他没有那样的想法,也会不断被身边的人怂恿。

萧衍在当皇帝之前,就不断有人这样怂恿着他。我们不能说萧衍对权力没有兴趣,但是他在登上权力最高峰的过程中,确实做得非常的稳重谨慎而又富有胆识,体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风范。早在齐武帝去世的时候,同为“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就积极拥戴竟陵王萧子良登位,王融也撺掇过萧衍,让萧衍襄助。然而萧衍并没有同意。并不是他对新的小皇帝有多么忠诚,而是他看出王融绝对不会成功。因为一者萧子良绝非明主,犹豫不定。二者当时朝中掌权的是萧鸾,萧子良想要有非分之想,绝对要看萧鸾的脸色。所以萧衍在之前就对好友范云说过王融不会成功的话。后来王融果然事败被赐死,范云对萧衍佩服不已。

萧鸾掌控朝廷大权后,就想立刻称帝。但是萧衍告诉他,时机没到,立刻称帝必然要遭到众王反对,不会成功。萧鸾认为众王都比较昏庸,没什么本事,反对也成不了大事。然而萧衍仍然劝他小心谨慎,并告诉了他做事的步骤,如何一步一步地解决对手,调和各方势力,做到水到渠成。萧鸾按照萧衍的说法称帝后,果然没遇到什么阻碍,顺利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同样的,当齐明帝萧鸾去世,儿子萧宝卷继位后,萧衍什么时候称帝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萧宝卷昏庸不已,治国无术,却对大臣充满猜忌,杀了很多大臣,可以说搞得天怒人怨。这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时机很合适,怂恿他除掉昏君,自己登位。但是他不答应。

他不答应,是因为他觉得时机不到。他一面悄悄地打造战船,准备战马和甲士,一面坐等机会。总之,不做那个出头鸟。后来南康王萧宝融举兵造反,他才跟着呼应。推翻萧宝卷,他立的是首功。但是他不称帝,辅助萧宝融当皇帝。萧宝融也就是齐和帝。

萧宝融称帝后,萧衍升任大司马,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诸多殊荣。也就是说,国家大权几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的好友沈约和范云等提示他废掉齐和帝,自立为帝,但是他装糊涂。沈约和范云说了几次,他才勉强说道:“你们让我想想吧……”

萧衍假装糊涂,私下却一点儿也不含糊,不但悄悄派人指使中领军夏侯祥逼迫萧宝融禅位,而且又让他弟弟到民间传播“行中水,为天子”的童谣。可是,当萧宝融真的把禅位的诏书送来的时候,他又假意谦让。最后在范云带着朝中117名大臣反复请求下,他才终于登基称帝,建立梁朝。

为保国家千秋万代,他做了一件事。结果自己长命,国家却亡了。

萧衍称帝后,早期勤于政务,励精图治,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为了广泛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他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一个谤木函,一个肺石函。举荐人才就投书肺石函,申诉冤屈就投书谤木函。另外他还非常节俭,史书上记载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做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所有这些,使得梁朝一度境内平安,国家强盛,周边国家都不敢小视。

正当梁朝欣欣向荣,正可趁国富民强而一统天下的时候,萧衍却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他在全国大肆提倡佛教,大修庙宇,大兴佛事。而且他还身体力行,四次出家,让朝廷四次花钱把他赎出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既是表明他对佛教的重视,最直接的结果更是把国库里的钱,大把大把地扔进庙宇里。梁武帝四次赎身,花了多少钱呢?三亿万!一生兴了多少佛寺呢?2846所!平均僧侣有多少人呢?82700余人。且不说修这么多的佛寺要花多少银子。单是这么多人,整天呆在寺庙里,不干活种田,不纳税出力,不当兵打仗,这对国家来说,是多么大的负担啊!梁朝在梁武帝的手中建立并兴旺起来,又在梁武帝的手中衰败并导致最后的灭亡,这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

既然如此,梁武帝为什么还要大兴佛事呢?这实在是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千古迷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梁武帝并非是昏庸之人,他不贪玩,不好色,也不重用奸臣。他也不是那种没有思想没有自己想法的武夫皇帝。从他一步一步夺得国家的最高权杖,水到渠成地当上皇帝的作为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杰出政治家。为什么,却是这么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做出那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最后导致国家的灭亡呢?

对于梁武帝为什么要大兴佛事,历史上有这样一些解释:一是时代风气使然。因为那时候正是佛学在中国最流行的时候,不只是南朝,北朝也一样。二是梁武帝由于他的六弟和次子的作乱,让他心灰意冷,四大皆空。三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像有些皇帝贪玩诗词歌舞一样,他对佛学着迷。证据是他不禁喜爱当和尚,还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佛学有深刻的理解。四是佛教让他清心寡欲,从而保持了身体的足够健康。他最后活到86岁(如果侯景不把他拘捕起来,不给他饭吃,活活饿死,按照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就算是活到90多岁也没问题。那样的话,他就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超过后来的乾隆了!),可以说正是佛教给他带来的。

为保国家千秋万代,他做了一件事。结果自己长命,国家却亡了。

(梁武帝崇佛)

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但都说不服我。为什么呢?因为梁武帝是个杰出的政治家,这些理由都与政治关系不大。我认为他之所以大兴佛事,正是与政治有关。他的政治梦想是什么?和所有的南北朝皇帝一样,一是要让自己亲手建立的国家千秋万代传下去,如秦始皇设计的那样,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二是要统一中国。这个梦想肯定是一直横亘在他心中。要实现这个梦想,阻碍是什么?是国内的政治势力抵牾太厉害,是大臣大将们的贪欲太多。他们任何时候都在算计着,怎样把皇位搞到自己屁股底下。整个南北朝,情况都是这样,从来没有改变。梁武帝兴佛事,就是要用佛的精神来改变人们的观念,达到调和矛盾、净化贪欲的目的。用一种统一的思想来教育国人,整肃国人,这不只是梁武帝,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做过。梁武帝作为一个有见识的大学者,以及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他肯定也会这样做的。所以,我认为这才是梁武帝大兴佛事的根本原因。不过,他的想法是好的,找的东西却找错了。佛教在和平年代对人的灵魂纯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杀伐四起的战争年代,只能麻痹人的斗志,最后把自己搞弱,让敌人强大起来。所以,梁武帝的做法最终与他想要的结果诡异地背道而驰,走上了失败的命运。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