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葩皇帝多?都是老师没教好
文:泊风 在浅读明史的时候,就算再不在意历史细节的读者都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明代皇帝的个性特征非常的鲜明,有瘸子,有爱做木匠的,有爱好炼丹的,有恋母情节的,有极端的战争爱好者,消极怠工的皇帝不在少数…… 可是,为什么明代会出现数量如此之多的二缺皇帝呢?如果从教育角度解释的话,这个问题就不再那么难以回答。
【朱元璋】 启蒙教育——后宫与宦官一台戏 明代皇子们的启蒙教育如果和清代做一个比较的话,那会发现明代的皇子们的起步点真的不够高。在上一篇我们讲过,清代的皇子教育就算在康熙朝之前有着不完善之处,但是无论如何在最初的启蒙教育阶段,清代皇子们都受着自己的父亲、母亲、老师三方结合的教育。清代将皇子的基础教育摆到这么重要的地位,想必与吸收明朝皇室失败经验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明代,皇子们最初的教育是由后宫的妃子与宦官一起完成的。
并不是说把教育直接交给后宫的妃子不合适,明初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在张廷玉撰写的《明史》描述中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育者,“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还亲自编了《劝善篇》以供皇子们学习;朱见深在作为太子时,受到了孙太后的对他进行的良好启蒙教育;神宗朝在争国本时,太子朱常洛迟迟不能出阁读书,他的启蒙教育则是由李太后进行的。 在明代后宫对皇子的教育中,不少女性在启蒙阶段对皇子教育进行了贡献。但是在一些方面上,后宫之间的斗争也促使了皇子教育的不足。 刚才说到朱见深,虽然孙太后的确给了他一定程度上需要的教导,但是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朱见深的一生受到他乳母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在登上皇位之后娶了他的乳母万贵妃为妻。万贵妃由于不能生养,就一直迫害其他妃子,致使他们不能生育。太子朱佑樘在被立为太子之前就没有暴露过皇子身份,就以普通身份被后宫的太监和宫女养大,没有受到过太子应有的教育。
【朱见深】 再拿朱常洛来说,由于神宗偏爱郑贵妃所生的儿子,迟迟没有将朱常洛作为太子这件事落实下来,导致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才出阁读书,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并且在多年迟迟未定的太子位置上被压抑了很久,在登基不久之后,朱常洛就由于过度的纵欲而离开人世。 后宫本身就是一个权力斗争的场所,人与人的关系中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永远是斗争根本目的,这个场所里把帝国的未来托付进去是并不明智的选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另一支力量也对皇子们的成长发挥着——宦臣 在朱元璋时期,汲取了之前封建王朝的教训,明令禁止宦臣参与政事。但是到了永乐年间有了这样的政令:“永乐中,始命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张廷玉《明史》)宦官在有了读书的权利以后,对明朝政治的影响开始逐渐加大,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于太子的影响,世宗朝开始:“慎选老成端厚、知书内侍恭伴读书、习字,兼演习礼仪”( 《国朝典汇》卷8《朝端大政八·东宫》)
【王振】 曾经险些毁掉明帝国的“土木堡之变”,正是由于皇帝朱祁镇受宦官王振影响造成的。在王振未入宫之前,是精通经史的教士,但是考虑到通过全国考试登上仕途太过困难,于是王振自阉入宫,并且得到了明宣宗的赏识,对当时的太子进行教育。由于明太祖时期废黜的宰相,直接导致皇帝的工作量直线上升,到了英宗这一朝,不倚重宦臣就再难以对时局进行把控,王振也就随之有了更大的权力,并且在多年对英宗的陪伴,使英宗对他有着老师与父亲一样的依赖感,这就使王震在朱祁镇面前可以为所欲为。最终劝诫朱祁镇御驾亲征,造成了明道中期一场巨大的政治震荡。在英宗朝后,并没有对宦臣制度进行改革,一直使众多皇子受到了宦官的影响。 明代的启蒙教育就在后宫与宦臣权力悬崖边缘不断摇摆,产生了很多行为让人匪夷所思的皇帝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教育——老爹们都不爱管事儿 当然把一切问题的原由指向女人和宦臣也是不对的,造就畸形皇子教育的更多的责任在于皇帝们自己。 朱元璋建造明帝国的时候,认识到了宗室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儿子们的教育非常关心。在建国之初就开始广收天下藏书,以备宗室之用。《翰林记》记载朱元璋在置书前说:“置书不难,须常阅乃有益。凡人积金玉欲遗子孙,朕积书亦欲遗子孙,金玉之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穷也?”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皇子,太子朱标就有着非常高的文化水平。 但是由于朱棣作为藩王最终夺取了统治大权,良好的宗室教育链条就被打破了。朱棣忙于征战,直接将皇子教育交给了别人,不过在众多名师文臣的教育下,皇子朱高炽、朱高煦、皇孙朱瞻基还是有着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执政水平的。然而,才从朱瞻基开始,由于政务繁忙,皇帝很少有时间顾及到皇子的教育问题,也就有了前文说的将皇子教育托付给宦臣王振的事情。朱祁镇被掳之后,太子朱见深的教育就交给了后宫和奶妈与宦臣,朱见深上位之后的太子朱佑樘又被万贵妃迫害,迟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朱佑樘在位时又没有对太子进行专门的照料和培养,又将教育问题留给后宫与太监去解决,之后明代就迎来了一个混世魔王般的皇帝朱厚照,他又没有儿子,所以皇位最后传给了朱佑樘的侄子朱厚熜。
【张居正】 后来朱厚熜,也就是嘉庆皇帝,是在这几代皇帝中受过最良好教育的人,因为他的教育权被把持在内阁首辅张居正手里。张居正对于朱厚熜的教育尽心尽力,在前期的执政过程中显露出一代中兴之君的气象来,但在后期又沉迷与宗教事务里。总得来说在皇子教育问题上,除了开国之君朱元璋呕心沥血亲力亲为以外,明朝大多数皇帝对于皇子都是管生不管教,在皇帝权力没有施加合适的影响下,皇子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即便有了合适的制度,也在各种权力倾轧中变得畸形而扭曲,使明代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皇帝。 出阁教育——难以保证的教育 太子作为明帝国未来的希望,原本应该在该出阁读书时按时出阁,清代的皇子们从6岁开始就必须出阁读书,并且每天被要求“卯入申出”,从早晨5点开始念书,一直念到下午3天,共计十个小时,且每年只有元旦、端阳、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五天能够放假,在教育时长、内容上都有强硬的要求。 明代皇子们的教育就没有像清代这样的固定要求。 朱祁镇两岁出阁读书,朱佑樘在八岁出阁读书,朱厚照八岁出阁读书,朱常洛十三岁才首次见到内阁大臣传授出阁讲学礼仪,朱由校十七岁出阁读书,太子出阁的教育在很多时候受到皇帝个人喜好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左右。
【朱厚照】 单单如此也就作罢了,但是就算出阁读书,学习时间和内容都得不到保证。每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便可以休息一天,伴读也时常因为领会到所教之人是太子,所以对太子的态度毕恭毕敬,很难对太子做出硬性的学习要求。到了弘治朝,大臣吴宽就对太子们出阁读书的情况表示了不满,他上书说:“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明史》) 许多大臣附议,也上奏了孝宗皇帝。但孝宗并没有接受这个意见,继续听任朱厚照“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明史》)“之后的明代皇帝也无心料理皇子教育,有明一代的太子教育也就失败的彻彻底底。 核心问题——有人一出生便在终点 有些人不禁要问,在清代极度严苛的教育制度下,为什么清代皇子们能够对自己做出严格要求,明朝太子明明有着更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却不好好学习呢? 原因出在两朝不同的继承人选择上。 明代的继承人选择沿袭了传统,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身份由出生顺序决定。这就使很多皇子收到一个明确的信号——我怎么努力,就是一个皇子,不会成为太子,那么努力学习并没有用。而太子本身出生就是太子,其他皇子从法理上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因此并没有必要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因为本身就生在了终点。 这就从自我学习角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太子本身没有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必要,但是清代不同。在康熙时出现诸子相争的局面之后,就重新确立了继承人选择标准,即在众多皇子中进行综合考察,秘密立储。这一制度从一个侧面极大的促进了皇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通过努力地学习有希望成为皇帝。 明代的太子则从来不会有这种强有力的催人奋进的学习欲望,也就难以出现像清代一样的“人中之主”频频出现的局面了。
【参考资料】 [1]刘庆宇. 明清宗室教育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2]侯鑫忠. 明朝宗室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谢贵安. 明代皇室子弟教育初论[J]. 长白学刊,2014,04:97-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