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云:不辞辛劳甘当群众纠纷的“灭火器”
不辞辛劳甘当群众纠纷的“灭火器”——记“全国人民调解能手”、东营村调委会主任余学云 “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怎么过生活呀,至少要赔偿我43万元,否则就把尸体抬到房东家。”死者家属林某痛哭流着说。可包工头余木某以责任认定不清为由,拒绝赔偿。而房东也拒绝赔偿。他认为,自己建房子本是好事,现在摊上这事已经是够倒霉了,工程是包给工头的,发生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龙田镇东营村“余学云”调解室的一件事情。 耐心听完三方的“诉苦”后,村调解员余学云先安抚好死者家属的情绪,希望她能让死者先入土为安,承诺自己一定会依法调解。接着,他又耐心细致地为另外两方当事人解释相关的法律法规,讲明事故责任分担,并拿出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希望他们看在都是同村人的面上,能和平解决这个事情。但三方各不相让,看此情形,余学云决定采用分头做思想工作、个个击破的办法。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终于达成协议,包工头余木某同意赔偿31万元,房主老余则出于人道主义赔偿12万元。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为了不让双方的利益受损,第二天,余学云又乘车进城分别找了法律援助中心、人社局、安监局相关人员,咨询事故赔偿相关标准,直到确定自己的调解是合理合法后,他才拟好协议书,请双方过目后签字,作为证据保存。看着矛盾三方握手言和,余学云开心地笑了。 像这样棘手的案件,余学云和他的团队每年都要调解80多件,至于口头调解就更多了。东营村是我市第一人口大村,村籍人口高达1万3千人。村里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房屋宅地纠纷、债务纠纷等纷繁杂乱。但是,不管谁和谁有个矛盾,都喜欢找村里的“余学云调解室”来“断案”。今年60岁的余学云从2001年开始担任村调解员助理,2003年任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同时负责村计生工作等事务。虽然身兼数职,而且每个月只拿到1300元的工资,可是家里人都很支持他。说调解工作是在做善事,让他不要计较收入放手去做。有了家人的鼓励,余学云干得不亦乐乎。“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大多都在一个村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个小小的矛盾要是没解决好,有可能会上升为家族矛盾,这时如果有我们调解员用情义去调解,化解当事人的恩怨,让双方握手言和,那矛盾鸿沟不就变成通衢了。”余学云说,相比于程序复杂的诉讼,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民间矛盾既节约了国家司法资源,节省了当事人的费用,又省时。 “我们只是群众纠纷的‘灭火器’,利益的维护者,仅靠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本领搞调解工作未免生硬,调解也不是做决定下命令,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摆架子,更不能对当事人发号施令,否则只会把事情搞糟,把矛盾激化。”有着十多年调解经验的老调解员余学云清楚地知道,要想做当好“和事佬”,除了要求对情况、对当事人了如指掌,处事公平公正以外,还要把自己摆在当事人双方的位置,做当事人的帮手,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出主意,想办法,得到当事人的认同和理解,才能顺利化解矛盾纠纷。为了调解,他走街窜巷,磨破嘴皮,很繁琐很辛苦,但他不后悔。11年来,他成功调解的各类纠纷就达200多起,成为远近闻名的调解能手。凭着出色的工作表现,余学云年年都被评为优秀调解员。为了让自己更懂法,平日里余学云和调解室的其他成员一起,学习有关的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土地纠纷等方面法律法规,阅读各类调解的案例分析,逛书店必买相关法律书籍也成了他的习惯。 余学云总是冲在调解矛盾纠纷的最前线,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1年来,他本着“矛盾纠纷无小事、小事当成大事办”的工作理念,尽心竭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将具有上访苗头性的问题化解在基层。由于调解成绩突出,市司法局在东营村成立了以余学云本人名字命名的“余学云人民调解工作室”,是我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专业工作室。9月份,余学云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称号,余学云说:这是荣誉,是信任,也是压力,但我将继续刚正不阿地为村民调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