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众筹反逼婚遭指责大逆不道 父母认为年龄是女儿头顶的紧箍
反逼婚联盟的广告起源于过年时的一句抱怨,“唉回家又要被逼婚了”。女子吴某表示,传统的家族观念、社会观念,依然在给女性编织牢笼。当在北京独居的吴某家中有东西坏了需要更换时,在中原老家的母亲总说,等成家了再换好的吧。她潜意识里觉得,单身过的是不完美的日子就得凑合着。在父母眼里,子女只身在一线城市打拼,能找到门当户对的另一半“靠靠”,生活没那么辛苦。 “不是小孩子啦”“你一天不结婚,父亲就一天不死”“不要任性,可怜天下父母心”“真要找不到,是我们老两口的一块心病”。回家时,这些话连珠炮似的钻入单身男女的耳中。父母对于传宗接代的渴望、对子女安稳生活的担忧全部转化为催婚的令箭。 被“打着爱的名义、裹着蜜糖”的令箭射中的吴某,一直在相亲的路上狂奔。她有时奇怪父母那一代人眼里,女性始终要依靠“婚姻”这张长期饭票,而社会对于“饭票”的评价如此单一,几乎只与金钱相关。 为了让吴某尽早拿到“饭票”,家人开始给她介绍对象。吴某为此“面试”了30个相亲对象,始终想找到金钱之外,更吸引她的东西。如果寻找结婚对象是一场精准的条件匹配,那么贴在吴某身上的标签有:北京户口、有房有车、工作稳定、名校硕士、身材匀称、皮肤白皙。 吴某的相亲经历像一本曲折的小说,有高潮也有低谷。当她与“条件”很好的海归相亲,望着对方麻利地卷起意大利面出神,脱口而出外国的牌子,自己的“优越感全没了”。吴某表示“一切信息都是条件,你发现一个人变成了贴着二维码的商品。” 李某称“在匈牙利,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所以结婚人群反倒是与众不同的。在北欧,单身都占人口的一半了,所以结婚的那一半是‘剩女’呢,还是未婚的一半是剩女呢?‘剩女’这个词本身就很糟糕。”在北欧,婚姻状态甚至有同居一栏。同居并不受法律保护,可婚生子与非婚生子的权利一样。 不存在“剩女”的英国,也曾经历过将终生未嫁的女性物化为“货架上卖不掉的商品”的时代,但如今,英国为了帮助逼婚受害者, 外交部和内政部于2005年联合成立了“逼婚处”,受保护对象主要是2000万左右的亚裔移民。英国内政部部长杰里米·布朗曾经公开表示:“强迫婚姻是一种毁灭形式的虐待,是我们当今社会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李某将原因归结为学校和家庭缺乏爱的教育。“应该让他们看一些小说,才会对爱产生向往。现在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就是全部的人生意义。但爱的教育往往是缺失的。好多20多岁的人没有谈恋爱,可能连对爱的向往都没有,那你怎么能碰上爱情呢?” 吴某学着如何“碰上爱情”,并且在一场又一场的“面试”后变得坦然,“找对象就像考试一样,是不是先交卷就能得到高分呢?这是一辈子的事,分数是自己给的,没有百分百正确的答案。”学会爱的能力在她看来更重要。(来源: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