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众场合带头捣乱,场面好尴尬,看这位妈妈怎么和女儿沟通

徐林Grace
2016-05-04 07:32:20

【亲子沟通如何说专家微评】

孩子渐长渐大,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如何让孩子在TA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个体天性与童真的同时,能更好的理解情境、善解他人,并能在不同场合更有教养地与人交流互动,这是亲子相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女儿行为的观察、思考和沟通尝试,对这一问题的日常实践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值得家长细细品读。

文:牧遥妈妈

一个孩子,若是古灵精怪、爱顽皮捣乱,只要不太出格,相信多数成人都会表示出理解和宽容,甚至会觉得这是孩子个性活泼、大方聪明的表现。但最近,因为小女的一些行为,我开始琢磨:什么算小孩子的天真顽皮?什么是缺乏教养?

四月的一个周末,我带小女参加了朋友组织的一次天文台观星科普活动,参与活动的包括有成人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孩子。一群孩子中,有天文知识水平了得的初中生,也有连常识都不具备的低龄娃娃,小女七岁,属于后者。活动由热心的天文系教授带队,内容安排丰富:关于银河系的讲座、参观科普基地设施、夜晚观星。

讲座开始,小女和小朋友们端坐第一排,十多分钟搞明白讲座是什么回事之后,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小家伙分明开始坐不住。一个半小时,讲座接近尾声,天文爱好者们意犹未尽,报告人询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话刚落音,坐在第一排的女儿,最快速地站了起来,用力把手举到最高。报告人很和蔼地笑问她有什么问题,小女急急地大声答到:“我有一个大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可以出去玩了吗?”

全场的人都被逗笑了,这问题大抵太出乎报告人意料了,报告人略有尴尬但也很快恢复常态,笑着同意了没有问题的小朋友可以先出去玩,而主持人则补充强调了不准在会场吵闹。小女得到允许,高兴得意地蹦蹦跳跳出去了,后面还跟了一溜儿早都坐不住了的小朋友。

不知道是被第一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所鼓舞,还是因为觉得逗笑全场让孩子觉得好玩,或者是一群孩子跟着走出会场让她成就感满满,总之,随后每个参观讲解活动,在基地讲解员最后让大家提问的环节,小姑娘总是第一个举手提问,但都是诸如“我没有听懂,能不能再讲一遍”之类的问题。

其实如果孩子是真有兴趣,认真听了没听懂,出于好奇求新知且敢于说真话,当然值得鼓励。但以我的观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毫无知识基础的小家伙,既没兴趣也没办法真正理解什么镜头标准、世界领先的概念,所以根本不在听讲的状态,提问言行之间,捣乱搞笑之意甚为明显。因此,在最后一次,我粗暴地把她的问题给打回去了,不想她再给讲解员添乱和难堪。旁边同为本头条号作者的朋友认为我不该制止女儿提问。

事后某一天,很偶然和这位朋友再次聊起此事,我谈到了孩子教养的问题,朋友顺着我的关注给出了他对事情的评价:“举手示意(表示有问题)是礼貌,询问求得理解是教养,说出真心话是真诚,我觉得真诚很重要,我很喜欢你家闺女的几次表达。”

作为父母,当然很愿意听到这样的反馈。如果抽离情境,他所说的当然也没有问题,但回到女儿提问的情境,我还是不能完全释然。我很赞同孩子有问题要敢于表达,但就此事而言,更让我注意到的是行为背后的意图以及行为的方式,在我看来,这事关孩子教养的问题。一个孩子,要保有顽皮的天性,但也要学着理解场合,有场合意识,分清什么时候可以顽皮捣乱,什么时候需要严肃认真;一个孩子,要保有天真真实,但也应该学着尊重与体谅,学着用别人能够接受和舒服的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于是,晚上睡觉前,我特意和女儿重新提起那天的事情。

首先,我用共情的方式引导女儿回到了那天的场景,并且正面肯定了她行为中我认为恰当的层面。

妈妈:“宝贝,那天在天文台,老师讲的我发现我好多都没听明白,你听懂了吗?”

女儿:“嗯——,好像也没听明白吧。”

妈妈:“那是不是你坐在一个会场听老师讲时间最长的一次?”

女儿:“对啊,我都觉得没意思了。”

妈妈:“都觉得没意思了,但你竟然还坚持到老师讲完,而且中间没有打扰老师,挺厉害的,知道尊重老师的劳动了。”

女儿:“其实,我早就想出去玩了,但我不敢说。”

妈妈:“讲座的时候,你不敢说是对的,就像如果你在班里讲故事,下面的小朋友总吵着问能不能出去玩,你开心吗?”

女儿:“那样老师肯定会批评他们,我可能也不开心吧。但我其实就是不想听,我也听不懂。他讲的话那么多,我根本记不住。”

妈妈:“所以,妈妈觉得你能坚持其实挺了不起的。后来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让问问题,所以你就等不及的问可不可以出去玩了,对吧?”

女儿:“对啊,哎呀,终于可以让我说话了。”

妈妈:“你没有自己随便跑出去,能够坚持,做得很好;等讲座的老师让问问题的时候,你抓住机会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也很勇敢。那天,人这么多,老师就让你站起来说你的问题了,你是不是也特别得意?”

女儿:“对啊,我都快得意忘形(最近小朋友喜欢用成语)了。”

到这,然后我开始进入正题,引导她去理解自己的捣乱行为及不妥之处。

妈妈:“得意忘形就故意捣乱了吧?说话语气学着怪模怪样,走出去也一副了不起的样子,还弄出点声响了吧。”

女儿:“(笑)对啊。”

妈妈:“宝贝,那天讲座,其实和你们上课一样,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不是课间玩耍,可以随便淘气捣乱,你知不知道,讲座的老师问谁有问题,肯定是想知道谁对他讲的内容有没有问题,就像你们上课时老师问你们有没有不懂的问题一样,对吧。你听了那么长时间,而且听不懂还觉得没意思,肯定很累;但老师讲了那么长时间,下面有很多哥哥姐姐和大人都挺想接着听呢,老师还要想回答他们的问题,肯定也很累,对吧?”

女儿:“可能吧。”

妈妈:“老师那么辛苦给大家义务的讲,我们要表示感谢和尊重他的劳动,对吧?但是你用捣乱的语气问,能不能出去玩,好像他讲得一点都没意思,你都等不及了一样,要是我肯定会伤心,而且你跑出去的样子还故意搞笑,是不是有些不合适?虽然老师同意你们出去了,但讲座还没有完全结束呢。”

女儿:“但是我可能是太高兴了吧。”

妈妈:“我知道,你肯定是太高兴了,要是我也肯定高兴,但你高兴也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在故意捣乱,让别人不高兴。”

孩子在公众场合带头捣乱,场面好尴尬,看这位妈妈怎么和女儿沟通

指出了问题,最后,除了就事论事给女儿指出替代捣乱的正确表达方式之外,同时,也给她就最常进入的一些场合做了区分。

妈妈:“我觉得那天你问问题很好,但如果不故意装着怪声怪气的,而是认真的询问并说出自己想出去的理由,譬如这样,‘老师,我有点听不懂,我能不能先出去玩?’而老师同意后,你也表达谢谢,然后带着小朋友尽量不弄出声音悄悄走出教室,这样就不会影响老师和其他人了。”

女儿:“哦。但妈妈,有时我就想故意。”

妈妈:“我知道,有时你是可以故意捣乱搞笑,但有些时候就不可以,比如在家和妈妈玩,课后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都可以,但上课、听讲座、看演出,或者大人在开会聊天有事的时候,都不可以。实在有问题需要打扰老师或大人,当然只要认认真真的说出来也是可以的。”

女儿:“好吧,妈妈,我知道了。就像你以前说的,有的特搞笑或一些bad words(不好的词),只能在洗澡的时候说,其它时间就不能说,对吗?”

妈妈:“是的,所以,那天,后来讲解员给大家介绍望远镜的时候,你要真有问题,是不是也可以更有礼貌好好的说出来?”

女儿:“好吧。妈妈,但有时我会忘记,怎么办?”

妈妈:“那以后妈妈经常提醒你,习惯了就好了,行了,今天先睡觉吧。”

和女儿的一番沟通后,我确定她对这个问题能有所理解,也相信她以后故意捣乱的成分会越来越少。教养,总在日常细节中显见。七岁的孩子,说小已经不小,天真顽皮不能成为教养缺乏的挡箭牌。孩子的社会生活正在快速展开,在成长的路上,如何让孩子既持久地保有一份纯真,又使其富有教养而非落入庸俗的社会化巢臼,是家长亲子路上必须时刻注意的问题。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