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为何没有能重现当年的辉煌盛世
在国内的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个非常奇葩的情况。在讲述了安史之乱以后,就直接是五代十国。其实这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而唐朝灭亡于907年。安史之乱爆发于唐朝的中期,在此之后唐朝又持续了150多年。那问题就来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历任唐朝皇帝并不缺乏英明之主,例如唐宣宗。但是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里,唐朝始终未能恢复到之前的盛世局面呢?
一、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挤压了中央政权的发展空间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了叛乱,15万军队先攻洛阳,后攻长安。唐朝中央政权用了8年的时间,在借助了回纥部队的支援之后才平定了叛乱。在叛乱平定之后,唐朝经济遭到了严重的削弱,无比辉煌的开元盛世成为了永远的历史。虽然唐朝平定了叛乱,但是并不彻底。很多叛军将领投降之后,又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势力。还有那些镇压叛乱的军队逐步也演变成了割据势力,这就是盛唐之后非常出名的藩镇割据。这些藩镇严重挤压了中央王朝的发展空间,中央政权得不到充足的收入,进行发展和改革就更无从谈起。藩镇势力自己任免管辖区的官吏,当地的一切收入均不上交中央。尤其是河北地区,在平定叛乱之后,中央政权没有见过河北地区的一分钱。
除了藩镇势力,还是就是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势力比起东汉时期强大的多,明朝的阉宦和唐朝比起来就是小儿科。由于宦官直接控制着中央军,所以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受宦官的摆布。至少有三位皇帝死在了宦官的手里,还有一些皇帝选择向宦官妥协。宦官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治国之道,皇帝即使有好的政策也根本无法推行。不过也会有那种强悍的皇帝打压宦官势力,但是朝廷的政策会被各地藩镇所抵触,有一段时间甚至是政令不出关中。大唐皇帝基本上成了长安皇帝,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想通过改革恢复生产,进而再次出现盛世几乎没有可能。藩镇和阉宦成为唐朝中后期的两大毒瘤,每个皇帝都十分头疼。
二、利用藩镇打藩镇,但是又不能全部镇压 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唐朝皇帝并不缺乏英明睿智之人,如唐宣宗等等。但是这些皇帝也十分无奈,由于中央军队数量不足,皇帝只能利用有限的军队去进攻那些特别嚣张的藩镇。对于其他的藩镇,则是利用这个藩镇去牵制另一个藩镇,让它们环环相扣。皇帝没有力量也不能把它们全部消灭,当时唐朝中央军数量不足,根本无力消灭北部和中部众多的藩镇势力。而藩镇势力一旦感觉中央政权想动手,就会联合在一起对付朝廷,这是朝廷无法应对的。所以即便是英明的君主也只能做到安于现状,尽量取得一些发展,想重现开元盛世是就对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唐朝皇帝普遍都吃所谓的丹药,大部分都短命,根本做不到长期执政。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位唐朝皇帝是死于服用丹药,其中包括天可汗李世民。
还有一个原因是唐朝皇帝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镇压农民起义的问题。在唐朝中后期,农民起义已经此起彼伏。唐朝中央政权是绝对没有能力镇压这些农民起义的,所以一切事情还得依靠那些藩镇。对于唐朝中央政权来说,藩镇势力虽然不听话,但是毕竟姓李,有时也会交一点赋税。而一旦农民起义成功,那江山可就不一定是谁的了。对于藩镇势力来说,镇压这些农民起义完全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而且还可以加官进爵。朝廷和地方藩镇也就达成了一种畸形的默契,双方谁也不挑破那层窗户纸。但是由于过分的压榨,农民实在忍无可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皇帝的老祖宗李世民所说过的话,他的孝子贤孙们并没有弄懂。
三、黄巢起义摧垮了唐朝中央政权,激化了藩镇的相互吞并 在9世纪末期,黄巢这个狂魔领导起了农民起义。农民很无辜,领导人很无耻。这场起义声势浩大,最终攻入了长安城。唐朝皇帝再次逃进四川,唐朝皇帝干这一套真是轻车熟路。然后在各大藩镇势力的夹击之下,黄巢很快败亡。这次起义重创了唐朝中央政权,大唐皇帝威严扫地,各地藩镇不再尊敬所谓的皇帝。在此之后,一些大的藩镇势力开始相互吞并,最后形成了如李克用、朱温、杨行密等比较大的割据势力,这就是五代十国的雏形。公元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任皇帝,自己建立了梁朝。认真地说,梁唐晋汉周和北宋都是比较强大的藩镇势力建立的。由于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深知藩镇的危害,所以才会不竭余力的削弱地方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