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你的信用和学历成正比了吗?
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首先会看什么?大部分人会答学历,还有人捂着嘴弱弱说了句“颜值”。5月9日那天,全国首场大学生信用招聘在浙江大学举办。戴尔、麦当劳、趣分期、牛电科技等企业作为雇主,把芝麻信用评分等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信用评价作为招募大学毕业生、实习生的重要参考。 有人说,大学生自己不赚钱,花的都是父母的钱,他们的信用其实是父母的信用。有人说,信用招聘或许只是一个噱头。我倒觉得,把信用和大学生的直接利益事件——“招聘”挂钩,无疑是对大学生信用意识的一次启蒙召唤。
《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说一名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在德国四处求职碰壁,最后在一家小计算机公司遭拒后,拍案而起,怒问对方为什么不要自己。最后原因是,他的信用记录里有3次逃票记录。这在严谨的德国人看来是不可饶恕的,因为在德国抽查逃票一般被查出的几率只有万分之三,也就是说你逃1万次票才有可能被抓住3次。 中国大学生在求职时,或许会被嫌弃学校不是重点、工作经验为零,但被诚信门槛绊住的,还真是鲜有耳闻。1999年,部分银行针对贫困大学生首次发放助学贷款,2002年第一批还款大学生产生,还款率差强人意。2006年,银行面向大学生发售信用卡,2009年,各大银行陆续叫停大学生信用卡的发放,同年7月,银监会规范大学生信用市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卡(附属卡除外)。大学生信用市场的第一次“十年试水”宣告失败。 超过四成贷款大学生有过逾期、沉溺游戏和过度超前消费令大学生信用违约率攀高、八成大学生不了解个人征信报告、过半大学生每月完全无盈余……各路有关大学生的信用报告均显示,大学生整体信用状况不容乐观。而这开始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
有趣的是,大学生的第一张信用卡,对不少信贷机构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近年来,天猫校园分期、京东校园白条,以及各类校园分期购、校园信贷,接过大学生信用市场开发的接力棒,义无反顾地杀入了校园互联网金融市场,开始了资本的博弈。在网络虚拟信用平台之上,大学生是网络最活跃的使用群体,借贷与信用消费一体化的闭环式营销,可以实现大学生信用生态圈的重构。
根据此前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及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千亿。作为目前消费金融市场最好的切入点,大学生信用的缺失,可以借助互联网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引入,让无房无车无收入的大学生也能在平时的消费中积累个人信用,提升个人信用意识,时刻问问自己,你的信用和学历成正比了吗?毕竟积极守信的年轻人才是信用社会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