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二战日本必败?陆海军矛盾尖锐 势同水火长期掐架
作者:徐杰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发现日军锐气明显减退,大规模会战的时间间隔不断拉长。比如,日军在攻陷南京和徐州后,休整了1年才进攻武汉。武汉会战后,日军直到1944年才发动豫湘桂战役。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侵华日军“囊中羞涩”,坦克、火炮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弹药更是奇缺,一名日军步兵侵华初期能携带100发子弹,到了后期就只有20发。 造成武器装备奇缺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众所周知的日本资源相对匮乏、运输线遭盟军海空绞杀外,当时日本陆海军之间的尖锐矛盾也不可忽视。
明治维新后,日本2大强藩——萨摩藩和长州藩因倒幕有功,掌握了军队人事权,由此逐渐分化出势同水火的海军、陆军2大派系。比如,日本海军师承英美,陆军则效仿法德。陆军强烈要求加入轴心国,海军却主张同英美妥协。陆军主张“北进”,海军就高喊“南进”。
这种双方唱反调的对立状态,也波及到了军队内部资源的分配上。抗战爆发时,日本海军仅大和级战列舰排水量就超过7万吨。而日本陆军整个战争期间生产的坦克也就5000多辆,消耗钢材5万多吨,枪械也以步枪为主,目的就是节省子弹。
另外,日本海陆军的战争方向也相互掣肘。没等双方达成统一意见,日本海军便在上海制造摩擦,挑起了淞沪会战。然而,兵力有限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无法取胜,只好“麻烦”陆军大规模增兵华东作战,最终导致日本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 接下来,日本海军又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让日本军事压力骤增,迫使其不断将侵华日军抽调去太平洋战场。到战争后期,侵华日本陆军仅占其总兵力的15%,且战斗力较弱,别说发动大规模会战,就连守住现有据点都愈发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