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攻击利器Mk-20石眼集束炸弹 应附带杀伤效应遭到禁用
对地攻击利器Mk-20石眼集束炸弹,应附带杀伤效应遭到禁用。Mk-20石眼集束炸弹是美国于1963年发展的一种大面积反坦克子母弹。由美国霍尼韦尔公司联合研制,1970年装备美军。主要用于攻击暴露状态的装甲目标和面状分布的人员。Mk-20重222公斤,长2.33米,直径33.5厘米,翼展43.7厘米米(折叠状态),战斗部内装有247枚Mk-118型双用途子弹药,杀伤面积4800平方米。每枚子弹药重0.63公斤,能够穿透700~800毫米的土壤,100~156毫米的岩石层,对均质钢甲的穿透力也高达50~80毫米,是F-5E、F-16等战斗机的挂载弹药之一。 Mk-20杀伤范围大,1枚Mk-20装载200多枚子弹药可覆盖4800平方米的巨大区域,按常规炸弹方式投放,对于机载软件的要求较少,因此具有很强的可用性和作战灵活性。由于对均质钢甲的穿透力高达50~80毫米,从160米高空投射时可高速冲击装甲目标顶部装甲,对敌方装甲集群杀伤力惊人。 Mk-20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世界军事界的注意,美军在越战期间大量使用了集束炸弹。美国对老挝使用了大量集束炸弹,使老挝成为全球遭受轰炸最严重的国家,成吨成吨的炸弹在老挝随处可见。越战结束已经30多年,老挝依然深受那些当年没有爆炸的集束炸弹威胁,Mk-20子炸弹遍布在居民工作的农田随时都可能遇到,经常有居民因误触未爆弹而伤亡,而且多数受害者是儿童。海湾战争中,美军也大量使用Mk-20攻击伊军防空阵地和装甲车辆。 1980年代美军又研制了更行进的CBU-97/B“传感器引爆武器”(SFW) ,1993年在美国空军服役。CBU-97/B重450千克,长2.34厘米,直径40.6厘米,采用SUU-65/B战术弹药子母弹箱,可携带10个BLU-108/B灵巧子弹药。BLU-108/B子弹重29.5千克,带有稳定降落伞和用于自身旋转稳定的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每个BLU-108携带4颗“斯基特”末敏子弹,采用红外探测微电子自锻破片战斗部,可以自主探测其扫描范围内的坦克装甲车辆,并发射自锻破片击毁目标,具有发射后不用管的多目标攻击能力。 2008年,中国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攻击真实装甲目标试验获得成功,中国空军拥有了在集精确打击和高效毁伤于一体的智能化灵巧弹药,标志着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步入世界行进水平。 智能反装甲子弹药(BAT)采用声学和红外传感器,能够自动搜索探测、跟踪攻击运动中的坦克装甲车辆,因而被称为灵巧弹药。该弹药目前由远程火箭炮抛射到攻击地域上空,然后自主搜寻装甲目标,垂直俯冲攻击其薄弱的顶部,美国于1998年成功进行了智能反装甲弹药试验,并于2003年装备部队,中国的首次试验成功仅落后10年。
由于集束炸弹威力太大,附带杀伤效应又太过明显,2010年8月,100多个国家签定了《国际禁用集束炸弹公约》,禁止使用、研发和生产集束炸弹。Mk-20弹箱为圆柱形,头部为半球形,并有花瓣状突出物,弹尾有4片控制面, MK118子弹前部为细炸高棒,头部为前粗后细的锥形装药,尾翼呈箭形。熟知这些 特征,对于越南、老挝这些遭受轰炸最严重的国家,意义其实非常大,至少可能在未来战争中减小一些附带杀伤。
但是,目前美国、中国、俄罗斯、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并没有没有签署《国际禁用集束炸弹公约》,因此这项公约的实际意义不是很高,也就是说集束炸弹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有了智能化灵巧弹药的技术支撑,未来将陆基型号改装成空射灵巧弹药的潜力也非常之大,但是军委装备发展部门丰富空军弹药体系的任务仍然很重,真正研发列装尚需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