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早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慈禧说几句公道话
大部分人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几乎都是、昏庸、腐朽、专横、残暴误国误民的妖后。今天我们不妨换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位“权倾朝野”的西太后。 1、选取年幼的光绪皇帝是想继续独掌大权? 如果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话,也许这只是其中一面而已。清朝历来对帝王的候选人要求极高,外加因之前对同治皇帝的溺爱喝管教不严,导致同治皇帝耽腻男宠,甚至得了花柳病,天花梅毒同时迸发导致晏驾。慈禧作为一个母亲自然会深深的自责,如果选取成年的宗亲进行加冕的话严重影响皇帝的执政素养,这也是为什么慈禧太后之后对光绪严加管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取新的皇位继承人时,慈安太后还在世,这是两宫太后深思熟虑后才做的选择。
而且不论选多大年纪的继承人,满朝的老臣也都会倚老卖老的“欺负”皇帝年轻,如果太后们此时不垂帘听政,将会发生君弱臣强的朝廷动荡,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 2、慈禧奢靡,万事要与乾隆皇帝看齐、一顿饭要有200道菜? 像乾隆皇帝看齐是真的,一顿饭吃200道菜也是真的。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考虑,当时人们相对比今天迷信,像乾隆皇帝看齐的原因是想希望沾乾隆盛世的福气,希望乾隆皇帝显灵福眷大清,就像唐朝人总是模仿汉武盛世时期的习俗一样。更多的是想讨个吉祥的彩头,希望国运昌隆。修建颐和园,其主要目的也是古人迷信“冲喜”之说的原因之一。
一顿饭要200道菜,这是皇室惯有的排场。其实内情是慈禧每次只吃面前的15—20道菜,剩下的那180多道菜也只是每次端出来摆摆样子,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报纸已经在国内外的民间和政府中流行开来,宫廷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流传到宫外,成为记者捕风捉影的源头。当时大清内忧外患,外国列强一直在想和看大清到底是多有钱,到底怎样倒台。慈禧太后当然知道这一点,古往今来的外交手段都是类似的,就像朝鲜会在濒临韩国的边境的城市定时亮灯关灯打扫街道欺骗外界一样,虽然是一种虚张声势、自欺欺人,但是慈禧太后表面的奢华是为了管中窥豹的告诉列强和国民,大清还有“实力”再战,显示“大清并不虚弱”的假象。不想让列强看不起,其实,太后也是有苦说不出的。
3、慈禧为何一开始反对修铁路、学习西方? 修铁路、电报站之类的的洋物,在100多年前淳朴的旧中国中是影响风水之物,到现在为止,当今社会的人在买房子的时候也会所谓的考虑所谓的风水,不喜欢有铁路、电线杆、大烟囱、大树边之类的地方置办房产,特别在粤、港地区这类思想更是连开发商都会考虑之处。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修铁路不仅太后反对,封建思想严重的老臣甚至部分民众都会反对,义和团铲铁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点,不得全部把罪行归类为统治者。
反对学习西方的原因,从政府和统治者的角度讲,最大的原因是“面子”问题。不论那一次对外的战争,清政府几乎是惨败的。从失败者的角度来说向成功者学习,以天朝自居的清朝是不能无法立即撤下颜面的,也害怕邯郸学步。这是可以理解和感同身受的,就像很少的当今成年人会继续留在被上司呵斥的公司一样,也很少会与打架的对方成为朋友一样困难,甚至就像学生不会在喜欢一个体罚他的老师一样,不愿意继续听课甚至厌学。当时的大清朝就处于这种状态。中国人好古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拟定国旗、国歌、国花等。
但是作为统治者,希望国家快速复兴的梦想太仓促和急迫了。国家政体喝政策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渡阶段,光绪皇帝百日维新中有一天下了100多道谕旨,虽然为了国家着想,但是几百年累积下的“规矩”不是说不变就能变,触动的利益阶层是会阻挠的,为了防止事情越大,慈禧太后不得不叫停,但是后人扔把变法中的过也留给了慈禧。但是作为母亲慈禧太后是心甘情愿的,大清朝的内忧外患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个人扛着,她想,在自己百年之后光绪皇帝变成熟和干练,为他扫平障碍。最为统治者,慈禧太后比谁都希望看到大清富强。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皇太后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慈禧的不幸,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即便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像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像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让她袒露心扉的朋友。 我们现在很难想象慈禧是怎样在高高的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怎样抚慰她的寂寞。 胡佳文 (叶赫那拉氏)/文 大嘴侃历史 微信号dazui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