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代皇帝都请不动的牛人

老沈
2016-08-01 08:33:49

连续四代皇帝都请不动的牛人

连续四代皇帝为何都请不动管宁

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各大英雄以自己的方式,穷尽人生之才华,或许虽有抱憾,但绝不后悔,即使许多一时没有展现才华机会之英雄,也以隐士之名侍机待出,以求一展宏图,这其中自然就以诸葛亮最为闻名,躬耕南阳,终于等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机会,感激涕零,终于有了展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他光辉而精彩的人生。

然而,在三国,却有这样一位隐士,早就闻名于天下,与华歆、邴原并称“一龙”,其他两人都一展宏图、实现伟大抱负,华歆更是位列三公,可谓人生华彩,但他却始终不出山,专心躲在一边做他的学问,即使历经四代皇帝(包括曹操)请他出来做高官,那也不为所动,坚决推辞,终不出山,一生成为隐士。这个人就是管宁,他或许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称得上隐士的人。

管宁一生不做官,不是他没有才华,他是管仲的后代,在年轻时就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并称“一龙”,可谓声名远播,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是当时在战乱年代推崇儒学的代表人。当年避乱辽东,开学办课,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深受人们爱戴。

管宁一生不做官,也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是曹魏四代帝王连续征召,当年避乱辽东,曹操任司空,大概在公元196年后,就征召管宁,但是被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了诏命,没有对管宁宣布,而与此同时,身在东吴的王朗和华歆就因为曹操一纸诏书而进入曹营当官的。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想称王,希望管宁出山,辅助其成就伟业,但管宁只谈儒家经典,不谈世事,而且坚决不出山。

后来,公元223年,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立特行的隐士,华韵举荐了管宁,曹丕专门用安车前往征诏,当时的管宁在辽东已经30多年,历经公孙家族的兴衰,虽然公孙家族一直希望管宁出山辅助其成事,但管宁一直坚守不出山,后来,好不容易回到中原,现在,曹丕征诏其为太中丈夫,但管宁不为所动,坚辞没有接受。

公元226年,曹叡即位后,华歆再度举荐管宁,而且这次是以自己的职位太尉为代价举荐,希望自己退位也要管宁来担任,虽然曹叡最终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管宁为光禄勋,而且当时的司空陈群也举荐管宁,曹叡也是用尽的心思,想了太多的办法,包括激励,包括提高礼节等方式,而且是从220年起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管宁却坚称以草莽人士为由上疏辞让。

公元233年,曹芳即位后,同样是年年征诏管宁出山,而且用上了当时的最高礼节来征诏,直到公元241年管宁去世那年还在征诏。

包括曹操连续四代皇帝连续征召管宁,并且最后用上最高的礼节请他出山,授以高官,而且送给他丰厚的物质,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是“安车蒲轮,束帛加玺”,但他都不为所动,最终成就其一生隐士之名,在八十四岁之际离开人世。

管宁为何历经四代皇帝盛请而不出山当官呢?而且除曹操以后的三代皇帝,给他封授的职务都很高,曹丕封他为太中大夫;曹叡封他为光禄勋;曹芳用最高礼节对他进行征召,而且三代皇帝都派专人打听管宁到底有哪些方面的要求没有满足他,只要他提出来,马上就会满足,可是,管宁从未提出任何要求,而且是坚决请辞,可这些职务可是当时许多大英雄一辈子都无法奋斗得来的。可是,管宁为何面对如此高官厚禄而不心动,坚决做一被子隐士呢?仔细阅读《三国志》,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来解读。

一是三国各英雄的做法与管宁推广的儒学极其矛盾,不肯与其为伍。管宁推崇的儒学,当然是在汉天子名义下推广的儒学,可现实是天下各路英雄,都只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就没有把儒学当回事,而且这些英雄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儒学的宗旨,请他出山推广儒学,推广封建教化,陈明礼让,只不过是往这些英雄的脸上贴金,是在粉饰他们的丑恶行为而已,所以,几代皇帝请他出山做高官,都只不过为了自己的私利,根本不是为了推崇所谓的儒学,或者只是用儒学作幌子,以图征服天下,更何况,曹丕就是废了汉天子而当上皇帝的,与这样的人为伍,岂不玷污了自己高尚的人格。

二是不肯与华歆这样的人打交道。在三国,关于管宁与华歆那是有精彩传说的,当年,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再是我的朋友。”年轻时期就立志不与这样的人为朋友,现在,竟然要我与这样的人同朝为官,那岂不是玷污了我的人品。而且,管宁见识到了太多的人都与华歆这样的人没有区别,所以,即使是华歆举荐,那也不能出山,那只能是违背他早年的心愿。

三是确实是老迈了,无力做官。管宁不愿意出来做官,或许还真是老迈了,当年,魏明帝曹叡年年征召管宁出来做官,但他就是不肯出来,而这个时候,管宁可是60多岁快70岁的老人了,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古稀之人,魏明帝曹叡还以为管宁是娇情,故意清高,派人打听管宁的情况,当时的青州赤史程喜对魏明帝曹叡说: “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可见,当时的管宁是既老又有病,智力已经衰退,确实不适合做官了,如果真出山做官,那不会显示自己的才华,还会出现笑话,最终让自己晚节不保,所以真不适合做官了,这其实也是管宁有自知之明的表现,这种品质或许真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

其实,管宁的品质不仅在自知之明上让我们学习,在他对待爱情的坚贞上更值得我们膜拜。当年,管宁的妻子去世了,许多知心好友劝他再娶,这在那个年代,不要说死了老婆再娶很正常,作为男人,有三妻四妾那也是正常的事。可是,管宁在妻子去世后一直不娶,还对劝他再婚的朋友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可见,管宁这种对爱情坚贞的做法确实让我们现代人感慨。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