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和普通的畅销书有什么区别吗?
老师总是让我们多看名著,少看畅销书,这是为什么?名著和畅销书有什么区别吗? 问:世界名著和普通的畅销书有什么区别吗?
观点1:其实,如果说实话,我对世界名著并不感冒。高中时啃完了《悲惨世界》,大学里啃着读完了《巨人三传》、《忏悔录》,一点也觉得从中获得了什么了不得的知识或素养。倒是读《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苏菲的世界》《万历十五年》感觉收获不小。当然,后者也是世界级的名著。我的意思是说,名著也是有时代性的,太久远的名著也是会过时的。比如,无论莎士比亚多么厉害,他的四大喜剧四大悲剧,有多少人读过?还有,那些以晦涩难懂著称的名著,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福柯的著作,恐怕是很多人心目中最佳的催眠道具! 名著就很了不起吗?劳伦斯、博尔赫斯、杜拉斯、村上春树,他们的著作都是世界名著,可是,真的就适合每个人吗?亨利米勒的著作也挺有名气,可是,太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绝对算是世界名著吧?可是,很多人觉得很变态。 畅销书呢,如今已经和世界名著合体了。只要能够畅销世界,绝对会成为世界名著。而如果根本卖不出去,是不会成为世界名著的。——很多人都会拿弗洛伊德来说事,他的书最初只卖出了几百本,然而,他成名后也只有几百本的销量吗? 当然,普通的畅销书是不同的。能够销售上万册的图书,如今都被定义为畅销书,这些书大都是跟风的作品,市场什么样的书火爆就攒什么样的书,有的连标题都进行模仿。比如,哈利波特火了,魔幻类小说就兴盛了一段时间。 哎,其实吧,图书市场是非常复杂的,这里只是简单评论一下。欢迎评论、点赞、讨论。 观点2:能经受历史洗礼而不褪色的就是名著。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过,他很少会去读那些作者去世不到50年的书,时间的确是一种绝佳的鉴定方式,但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不能说畅销书就一定不是好书。我们也说不准,今天的畅销书几十年几百年后会不会也被称为名著。 其实名著也是畅销书啊!畅销是一本书成为名著的前提吧!名著具备畅销书的一切特点和条件,多的其实是运气和时间。就像红楼梦,运气够好没有被烧光,所以它才能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名著。 可能有人会说很多畅销书其实没什么深度和内涵,那你说它是如何畅销的?可能你们忽略了那些畅销书的受众,人在不同的阶段会看不同的书,比如小时代,它就是我在某一年龄段不可替代的著作,我现在看了不少你们口中有深度有内涵的名著好书,那些书的确很好,可我依然忘不了小时代带给我的精彩,和那泪奔的瞬间。这个感觉就是,我拥有一个荒唐无稽的青春,想起来总是又气又笑,气它愚蠢却又怀念,小时代就跟这种青春一样不可替代。一切不可替代的东西都是永垂不朽的。 观点3:小编我本人看书不是很多,但也经常在看;看的一般都是名著,文学方面的比较多。 很多人觉得多看点书比多看点电视、手机有好处,另外看书最好是看名著。其实,个人觉得在工作之余,休闲的时候看书的人和玩手机的人都是一样的,只是用自己的业余爱好打发时间而已,没有什么高尚不高尚的。至于看书最好是看名著这一点,我是比较认可的。 回到正题,说一说两者的区别吧。 这两个呢,其实在一定程度来说是不矛盾的,世界名著基本都是畅销书;而畅销书会不会是世界名著呢,这个谁都不知道,毕竟“世界名著”这个称号是要靠时间来印证的。 一定要说两者的区别嘛,结合个人的读书经历和体会,我觉得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世界名著一般是依靠现实这个大背景,或是故事神话人物,或是科技、学说、哲理、情感等等之类的来完成创作的,而其创作结果往往也是循环的回馈反应到现实中。具体的拿世界文学名著来举例,就好像中国的四大名著,其基本都是依托当时的社会背景题材写出来的,而反应出来的也基本都是作者对社会寄予的期望。这也正反应的那句话“文学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当然,世界名著肯定不只文学一个版块,但是无论是哪一个版块,其肯定是基于现实的,即使是想象,其肯定也是现实中的想象;而其创作的结果,也是反应作者对现实中某些方面的价值观等。总之,其肯定是具有一些现实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