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打赢了“二战” 却丢掉了绝大多数殖民地?
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时候,太阳都会照在大不列颠王国的领土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自从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就逐渐取代了西班牙,成为这个世界上新一代的的霸权国家。
到19世纪末,英国的领土面积则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英国女皇治下的子民则高达5亿人,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当时,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这从科学上论证了,“日不落帝国”并非夸张之言。 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这样欢欣鼓舞地说:“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然而,随着20世纪的来临,英国的霸权地位遭到了美国、德国、日本等新兴国家的挑战,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英国与美国、苏联一道,抗击了德国、意大利、日本为核心的法西斯阵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在战后,英国的殖民地不但没有扩大,反而不断丢失。 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曾经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已经独立得差不多了,仅仅剩下香港、洪都拉斯、巴哈马群岛等屈指可数的几块殖民地。 为什么英国打赢了“二战”,却丢掉了绝大多数的殖民地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英帝国的整体实力今非昔比,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逮谁揍谁、打遍全球的角色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饱受摧残,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止在全球殖民地间蔓延的独立解放运动。 英国军队也努力过,试图挽回大英帝国昔日的荣耀。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埃及曾是英国的殖民地。1952年,埃及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宣布独立。驻扎埃及的英国军队被迫撤军,但仍然保留对苏伊士运河区的事实治权。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这就让英国坐不住了。英国联合法国,派出军队控制苏伊士运河地区。
战争由此爆发。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帝国,联手攻打一个弹丸之国,竟然相当吃力。很快,在美国的干涉下,英国和法国灰溜溜地撤退了。 这一仗,也让英国看清楚了自己的真实力量。灰心丧气的英国不但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还相继放弃了对新加坡、马来亚、科威特、巴林、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的殖民统治。 除了自身实力的下降外,英国从内心讲,也不愿意维持大量的殖民地统治。 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这些殖民地大多数位于生产力很差、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要命的是,这些地区通常冲突不断、战乱不息,要维持对这些殖民地的统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动用很多宝贵的资源。而且,还往往费力不讨好。殖民地民众对宗主国根本就不领情。 带头大哥,不是那么好当的啊。所以,从“二战”以后,英国就顺应全球殖民地的独立解放运动,放弃了绝大多数的殖民地。 不过,如果这块殖民地战略意义重大,资源丰富,英国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拼了老命都要保住的。 比如,在1982年,英国为了争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方面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不惜与阿根廷进行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战争。在一番激烈和艰苦的争夺后,英国军队击败了阿根廷,取得了“二战”以后的一场胜利,夺回了对福克兰群岛的控制权。 ———————— 给你好看的历史:勇哥读史 微信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