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饼的前世今生:从最粗最J到如今的风光
福安继光饼 继光饼 福安是名闻遐迩的“闽东电机”的故乡。位于“闽头浙尾”的福安,系“四固之地”,历史上曾是“陆行非重冈叠嶂,则傍水临崖;舟行非曲流百折,则长江一望”(《福安县志》)。明朝嘉靖年间,此处成了倭患的重灾区。 最好的继光饼 作坊简介 记者在当地找到颇有口碑、据说“继光饼做得最好的”一家作坊。主人叫黄益铃,现年57岁。从小身患疾恙的黄师傅从事继光饼的生产已有30余年光景,但他的子女(二男一女)却均未继承他的衣钵。 黄师傅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年轻时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于是经常会在当地的一些继光饼的作坊里看人家操作,后来就干脆替人家干义务工,“吃自己的饭干人家的活”,慢慢地也掌握了一些技艺,于是自己就张罗开了。 他的作坊位于该市阳头办事处阳下村的一条小街上,系搭建的棚屋,由夫妻俩经营。店里除了一台揉面的机械外,没啥现代化的机器,纯手工操作。 在分布当地大街小巷的二三十家作坊中,当地群众对黄益铃的继光饼评价很不错:饼的上层表面丰满光滑,呈古铜色;饼的内层柔软如海棉;底层则硬如铁却不焦。 据记者观察,在3月11日上午8时30分至8时45分这一段时间里,出炉的近百个继光饼宣告售罄,上门购买者中有男女老少,其中有两人开着高档轿车来的。据黄益铃称,福安市当地的一些政府官员也会上门购饼;甚至有北至北京、南至厦门等地的人慕名上门。黄益铃夫人的一句话更令人玩味,她称,人家上门来买饼时都问,“你家的继光饼没脚,咋到处跑啊 ” 食法 继光饼在当地的食法,可谓发扬光大到极致:当地群众会将继光饼放入水中泡得发胀,接着将它切成块状,然后同芥菜梗、肉片等下锅烹炒。据称这还是当地的一道名菜。这样的吃法至今还在进行着。有意思的是,当地人还称长期食用这种只有一点咸味的饼,对于胃病等还有一定的疗效呢。尽管有点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呢———对于有胃病的人来说,少食多餐也是一种疗法,而继光饼恰恰是绝好的“少食多餐”的对象,饼个儿不大,且随时可以食用。 与蒲城咸光饼的季节性生产不同,福安的继光饼常年生产从不间断,在清明节前达到高峰。而在那一段时间,黄师傅则是通宵忙碌,而他的徒弟们也会来帮忙,因为当地人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时,几乎每家都要带上一二百个继光饼,用于分发给前来讨墓饼的孩子或成人。这种习俗也是延续至今。据当地一位黄姓老先生称,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年跟着奶奶上坟,也都发这种饼。老先生称自己今年已76岁了。 做法 材料 在福州、宁德地区百多种地方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粗最J的一种。它的原料仅为面粉、碱面、盐巴,另加一点芝麻,形状如银元般大。与抹了油加了调料的北京麻酱烧饼、江苏黄桥烧饼等相比,既无档次,又没味道。不过,不可小觑它,这光饼还是大有来头的。 历史记载 据福州、宁德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 在福州、宁德,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光饼”,有芝麻的叫“福清饼”。但在距福州、宁德60公里的福清市,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的叫“光饼”。要论“津津有味”,比较起来,还是福清人做的光饼略胜一筹。 福州、宁德人做光饼 福州、宁德人做光饼,从前一向用木炭烘炉,现在为图省事,多半改用电烘箱烤了。而福清人做光饼,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鲜,而且有趣,夸张点说,简直可称之为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劳动艺术。 他们烤光饼用的是一口高近两米、直径约有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然后把做好的饼胚,由两人合作,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若是迟缓一点,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来。由于烤光饼时面对着的是一只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两人都打着赤膊。他们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动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噼噼啪啪的贴饼声,仿佛音乐伴奏,节奏感十分强烈。不消十分钟,几百只光饼便全部贴完,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真是叫人大开眼界。在这种大缸里烤出的光饼,只只金黄,十分香脆。 福州、宁德市区卖光饼的小店,都是门市和作坊混在一起。福清的光饼却是由作坊做好分发给小贩去卖。所以,在福清,沿街到处都可见卖光饼的小摊。那小摊上的光饼堆如小山,倒成了福清的街头一景。 从前,光饼都是百姓吃用,登不得大雅之堂。可能是风水轮流转吧,如今福州、宁德的大酒楼、大酒店,也把光饼切个蛤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红、苔菜,浇点醋蒜汁,当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点心待客。 谁也不曾想到,光饼还有今日这等的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