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中国会将北亚拱手送给俄罗斯?
在俄罗斯的国土扩张过程中,北亚的获取可谓至关重要。正是这片在当时看似荒芜一篇,但后来却价值万金的广袤土地,为俄罗斯的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它在国际政治舞台驰骋纵横,介入世界事务提供了足够的地缘政治支撑。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东欧本部是维持俄罗斯国家跳动的心脏,那北亚,便是支撑这个国家强壮身躯的骨骼。
但这张俄罗斯的骨架,搁在中国人眼中,就显得有那么不是滋味了。毕竟北亚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寒酷,不具备自成一体的基本条件,所以注定只能沦为周边地缘文明的附庸,而在周边势力对北亚的竞争中,雄踞东亚大陆的中国,明显比当时蜗居东欧平原的俄罗斯要强大的多。 而从地缘关系角度而言,北亚——至少其中东部的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与东亚大陆的关联似乎更加紧密。 最后,从历史角度来看,虽然北亚由于偏远荒蛮,从未真正的纳入某个文明势力统治,但在中国政权强盛时,其影响之末梢还是能稍及此地,对当地一些土著部族,也能通过羁縻的方式,建立起朝贡体系下的名义管辖。 可占据更大优势的中国,为什么最后却失去了北亚,让俄罗斯捡了这个便宜呢? 一般人看来,这是因为俄罗斯借了文明变革的东风。俄罗斯作为欧洲文明的一部分,在人类文明由农耕向工业形态转型的过程中占的先机,所以力压长期深陷农耕泥沼的中国,最终成为北亚主宰。 但这种说法,用来解释19世纪的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倒说的过去。但用来解释整个北亚的竞争,就未免有些不恰当。因为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通过尼布楚、恰克图等一系列条约,便已勘定了两国边界。在这一系列条约中,除了南边靠近中国的一部,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的绝大部分,便已划归了俄罗斯。 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虽然在文明发展水平上已整体超过了华夏文明,但毕竟工业革命尚未爆发,所以这种领先优势并不明显,再考虑到俄罗斯在当时的欧洲文明体系中也属于边缘落后部分,而且中国的体量又无比巨大,所以在中俄竞争北亚时,俄罗斯对中国,并无优势可言——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只要当时的中国愿意,将俄罗斯势力赶回西西伯利亚平原,完全可以办到。 可中国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挫败了俄罗斯向南渗透东亚的企图后,便息事宁人,通过谈判的方式,划定两国边界,主动放弃了对北亚广袤无主之地的领土诉求
在有能力之时,却主动放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这么做?在云石君看来,除了无法洞悉人类文明即将质变,进而无法认识到北亚在未来的潜在价值外,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自然是农耕文明的天然局限。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在农耕文明条件下,农业种植能力是判断土地价值的最主要标准。而明显,北亚的苦寒环境,决定了其天然不适农耕,所以这样的板块,在农耕文明眼中的价值非常之低;其次,在农耕时代,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全球各板块之间交流不畅,所以呈现出孤岛格局,海洋、荒漠、山脉等天然地缘屏障,阻断了各板块地缘势力之间交流融合的同时,也有效阻止了他们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 而在17、18世纪,虽然人类已进入近代,但文明程度依然较低,对地缘屏障的突破能力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突破,也主要集中在对海洋的征服方面。像北亚这种广袤苦寒之地,依然是有效的地缘屏障。 所以,当时的中国,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对世界的认识。而在这套认知体系中,除了蒙古高原维度较低,还较适宜游牧势力生存,所以必须驾驭外,环境更加恶劣的北亚中、北部,连游牧的条件都不具备,只适合零散规模的渔猎部族生存,所以根本无力对自己构成威胁。而那时的中国,更想不到有一天,这些会被远在万里之外的俄罗斯吸纳,并随着技术的进步,成为东欧地缘势力力压东亚的战略基地。 既没多大用,又没有什么危害,农耕中国对北亚的不上心,也就合情合理。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不怎么上心,但北亚毕竟也是大大的一片地。而且,当地的渔猎收益虽然跟农耕相比微不足道,但多少还是能有些产出的(要真的完全没收益,俄罗斯也不会感兴趣了),再说了,虽然北亚在中国眼中没什么价值,但中国毕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主导下,所有领土,都应该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最多在统治方式上比较松散而已。所以,基于这种利益和认识的驱使,中国虽然肯定不会对北亚多重视,但也不至于说就完全弃之如履。所以,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如此“大度”,还有另外的原因: 第二,性价比考虑。在没有明确主权和疆土意识的农耕时代,性价比是决定政治势力开疆拓土还是闭关自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拿中国来说,古代中国之所以只占据东亚大陆,而不进一步对外扩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周边板块土地质量不高;能够从中获得的收益有限,而由于距离遥远,道路艰难等等,要强行占领和消化,支付的成本却很高。出于性价比考量,中国在占据了适宜农耕的核心区,以及通过羁縻的方式,将核心区的周边板块化为内藩,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后,就自然而然的失去的扩张的兴趣,最多也就是再用朝贡体系笼络一帮属国,以为拱卫之势罢了。 而这个逻辑套之以北亚,也是适用的。对天朝无所不有的中国来说,从北亚能捞到的收益十分低,而从中国向北亚输送影响力的难度又十分之大,只不过鉴于北亚土著势力既弱小,又零散,还未开化,本身不足以对中国构成威胁,所以综合权衡,中国还能对它稍微有点兴趣,愿意用朝贡模式,从中获取一点利益(比如动物皮毛、海东青、东珠等等)。 俄罗斯的介入,打破了这种传统平衡。俄罗斯的力量,即便是在北亚,也比当地土著部落要强的多。而且当时的俄罗斯,其富裕程度远不如中国,所以相应的,其对北亚收益的渴望程度,也在中国之上,所以对北亚的征服欲也相应更强。 俄罗斯的进入,使得中国继续维持对北亚的羁縻,面临更强的外部挑战。当然,以当时中国的能力,如果愿意投入大量资源,也足以抵御俄罗斯。但问题是,挫败俄罗斯,明显比驾驭北亚小部落的难度要大的多,投入的资源也相应要多的多。可投入了如此多的资源,中国能从北亚获取的,依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动物皮毛和珍宝——这在中原王朝眼中,无疑是极为不合算的。 所以,综合考量,清朝更愿意在用武力喝阻俄罗斯侵犯中国本土的图谋后,跟他签一纸合约,以维护北方边境的安宁。如此一来,虽然从此不能再从北亚小部落那里直接收动物皮毛,但中国却可以避免在环境苦寒的北亚陷入持续性纠纷,从当时的性价比角度来看,清朝这么做,确实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第三,内部统治考虑。清朝政权出身满族,在华夷之防根深蒂固的古代华夏文明体系中,这种出身决定了,其在汉人心中的道德合法性先天不足;而且满族不过百万、汉族却人口上亿的国情,决定了满洲亲贵要维护自身统治,难度相当之大。 清廷对此的应对之法主要有二:一方面,主动融入华夏文明,争取汉人的认同;另一方面,拉拢蒙古各族,通过给予高于汉人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丰厚的物资补贴,以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 蒙古高原土地贫瘠,所以蒙古各部必须经常性的劫掠中国,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财富,维持生存。可是这种劫掠,不可避免的会招致中原汉族政权的反击,以致自己伤亡惨重——弄不好还会被灭族。 现在,只要效忠清朝当局,那么不用打仗就能得到自己所需的财富,还能换取较高的政治地位,这笔买卖蒙古人自然乐意。 但是,满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族群。而且蒙古游牧势力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天敌。所以,作为中国的统治者,清朝既需要依靠蒙古的军事力量威慑汉族反抗势力,巩固自身统治,但又要防范蒙古坐大,反过来吞噬自己。要同时做到利用和防范,清朝必须寻找到一个妥善的平衡点。 在具体的历史中,清朝的做法就是减丁!清廷给蒙古各部制定了严格的人口数量标准,超过此数便必须杀掉。这种做法虽然残酷,但它在确保蒙古各部维持一定的战斗力的同时,又不至于尾大不掉;同时,也避免了蒙古各部因为人口无节制膨胀,超过草原承载力,导致他们必须通过劫掠中原获取资源的可能。 这是对内的。而具体到北亚。如果清廷欲在北亚与俄罗斯争雄,无论是从地缘关系,当地自然环境,还是军事特点来看,清廷要对抗俄罗斯,都必须高度仰赖蒙古各部的力量。而且,鉴于俄罗斯的强大实力,以及其已占据西西伯利亚平原,并对其初步开发的现实,这种对峙和较量必然是较大规模,而且长期性的。 这对清廷来说无疑是很危险的:长期在军事上倚重蒙古各部,必然会造成各部尾大不掉,重蹈安史之乱覆辙——就在沙俄进入北亚的同时,蒙古准噶尔部便已跟清朝翻脸,让清朝西北边疆长期动荡,这导致清朝对蒙古各部的防范程度明显加深——即便是受自己控制的科尔沁、喀尔喀等部也不例外。 而且,从长远来说,清朝之所以愿意拿出资源笼络蒙古,也是希望借其之力威慑中原汉人。如果让蒙古跟俄罗斯长期缠斗,这不仅会消耗自己资源,而且也相当于丧失了威慑汉人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旦中原再出现反清复明之类的大规模民族起义,清朝所能依赖的军事力量将大打折扣。所以,为了压制汉人,巩固统治,清朝也不愿意为了北亚的一点蝇头小利,将蒙古这支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投入到跟俄罗斯的无休止消耗当中。 北亚的贫瘠、与俄罗斯争斗的低性价比、维护内部统治的考虑,这三大因素,与中国传统农耕视角的天然局限结合在一起,让清朝十分“爽快”的退出了对北亚的竞争。
没了中国的掣肘,俄罗斯在北亚、甚至中亚的拓展,就再无可匹敌的对手,于是毫不客气的,将这片广袤土地收入囊中。 而俄罗斯的扩张,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既全盘鲸吞,其所占据的土地,基本上都被其直接纳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 这是俄罗斯与其他西方列强明显不一样的地方。除了俄罗斯,无论是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英、法、美,乃至得、意,这些国家的领土扩张,大多都是以建立殖民地的间接方式进行,并不推崇直接占领。只有俄罗斯,是占一块吞一块,不论良莠,一律纳入腹中。 喜欢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朋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unshi911(长按可复制),持续收看全部云石君原创地缘政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