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尿屁”导演王晶又拍了烂片《王牌逗王牌》 他真有这么差劲?
国庆档《湄公河行动》的口碑突围,再次衬托出同时期上映电影《王牌逗王牌》的门庭冷落。 有众多明星大咖助阵,有《澳门风云》系列喜剧的成功套路在前,怎么这次王晶的电影号召力就不灵了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一向对市场自信的王晶,没把准观众喜好的脉。 他以为找一堆明星助阵,再设置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凑一些带颜色的段子,就能让观众和上次《澳门风云》系列一样,乖乖掏钱买票。 古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贺岁档合家欢+大场面明星阵容,确实应景。可是他忽略了,今年整个电影票房的低落,观众对很多无良电影是有怨气的,国庆节更不想消费一部哈哈哈,笑到一半尴尬的笑不下去的电影。 《王牌逗王牌》定位失策。更加让不熟悉他电影履历的观众坐实了那句“王晶出品,必属烂片”。 如果翻开王晶的电影履历,你会发现,这个“屎尿屁”导演好像并没有那么糟糕。
他最大的争议,在于他对烂片的理解。 他认为,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口碑是个没法量化的东西,票房才是检验电影口碑的标准,因为观众是拿钱投票的。 所以,他的电影,不讨好影评人,只讨好观众。 年轻的时候,给TVB写短剧本,观察别人拍电影,就是买票进电影院记录观众在什么时候发出笑声,有所兴奋,等他看完电影出来,几乎就能默写出看过电影的分镜头了。
无疑是一个勤奋的,聪明的,对电影有兴趣的年轻人。王晶身上,有很多特殊的标签,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多面体。 他是香港史上累计票房最高、拍片数量最多、与超过一半香港人合作过的导演王晶。 在千禧年之后,整个香港电影陷入低潮,很多电影行业人员失业,而王晶,凭借他的多产养活了很多电影人,这也是为什么当他在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上,公然在微博与黄秋生等人割席事件后,很多同行站出来支持他。 因为他的人脉真的是好。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人脉不缺,肯定也不缺钱,为什么拍片子就是饥不择食?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问我们华语电影和观众。王晶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电影艺术的晴雨表而已,他把自己定位成商业电影人。商人天性逐利,观众喜欢什么,他就拍什么。 其实他做过尝试。 早些年北上拍电影,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拍摄了一部《未来警察》的科幻电影,毫无水花。
没想到的是,后面却发现像他拍的《大内密探灵灵狗》、《财神客栈》这些靠段子拼凑的快餐电影票房更好。 这就是市场和票房给他的指南针。 总盯着票房和赚钱的王晶,总想着讨好观众的王晶,在大部分人眼里和俗字挂上了钩。
好像在我们的印象中,真正的导演大师,都是艺术即生命,有逼格有执念,至少也是王家卫这样戴着墨镜没有剧本的样子。
可就是这么俗的王晶,却拍出了票房很好的经典: 赌侠系列、赌圣系列、整蛊专家、逃学威龙、黄飞鸿系列······
其实他是有眼光的。作为一个职业电影人,王晶对剧本的敏感度要优于很多人。 早些年投资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拿下当年最佳华语电影,许鞍华站在领奖台亲自感谢他,因为当时全港没人愿意给她这部看起来寡淡的文艺片投钱,唯独王晶有这个眼光。
又比如,他一眼看中《无间道》的剧本,却因为老板不买账一气之下辞职。 找来刘德华,联通这个剧本一起推荐给了寰亚电影的老版林建岳,才有了这部香港电影的转型之作。
他好像很清楚,自己秉性如此,就干脆商业到底,对作品不谈感情,对行业不谈恩情,一副产品经理的样子,唯一考虑的是用户体验。 没想到,这次对用户体验的理解走偏了。靠低俗、段子、套路的一招鲜显然已经很难适应现用观众的多元需求了。
62岁的王晶,已经不再年轻。他对观众的理解就像是我们对潮流的认识:潮流是永远都追不上的,与其追潮流,不如赢领潮流,王晶同理。 毕竟,观众的口味是这个世界最难以琢磨的。换个角度想,或许这也是他的可悲可爱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