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去年投教育经费87亿 3年拟建56所公办园

舞动的月色
2012-11-16 10:20:13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就是要先打造一个个“美丽城市”,在这方面,教育有用武之地。应该可以说,“美丽厦门”的建设,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和老百姓息息相关,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过去十年,厦门市委、市政府从民生高度发展教育。今天,我们从六个索引,带领您看看厦门教育是如何为“美丽厦门”做贡献。

  1 均衡教育

  获教育部授予“先进地区”称号

  近些年,均衡教育是教育界的一个热词,它听上去有些抽象,事实上,它和老百姓的相关度最大,它决定老百姓能否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换句话说,它最终要解决的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使得人们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这一难题。

  “均衡”虽然只有两个字,却担负着教育工作者立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过去十年,“均衡”也是厦门义务教育发展的主线,有几个阶段性的成就值得“大事记”——在1996年,厦门在全省率先实现“普九”之后,2007年,厦门又率先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2009年底,厦门获得一个非同寻常的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这是福建省唯一获奖的设区市,也是全国获奖的五个设区市之一。

  缩短城乡间的教育距离

  第一个难题是缩小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差距。厦门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小战告捷”——2000年,厦门启动一项扶持农村义务教育的行动,每年投入4000-6000万元;它原本结束于2004年,不过,现已延续到2010年。从今年起,厦门结束城乡“同生不同价”历史,即实现全市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小学每生每年730元、初中每生每年1110元。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必须经费,不过,长期以来,同是公办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却有差别——一般是城市高,农村低,最大差距是每名学生每年相差近400元。

  在缩短城乡距离方面,厦门在2009年实现的“同城同编”和“同城同薪”功不可没。顾名思义,“同城同编”和“同城同薪”指的是:统一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城市中心学校和边远山区同级别教师工资一致。

  教师轮岗交流拉近师资差距

  上个学期,在送走一名老师到东瑶小学后,位于海沧东孚的洪塘小学也增加一名新老师,来自东埔小学;与此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城里的学校——省示范小学延奎小学的老师来到这所农村小学上两周的课。洪塘小学师资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集中解释了厦门的教师轮岗交流、帮扶支教——从2009年起,厦门启动教师轮岗制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一个学校工作满6年,校长任职满10年,必须实行校际交流流动,每年,教师交流到达应交流人数的10%左右,目的还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去年,厦门还开始试行一种“小片区”的管理模式,即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洪塘小学也是试点之一。洪塘小学的校长说,某种意义上,教师轮岗交流是从大片区教育均衡考虑,这种“小片区”捆绑,为的是促进片区均衡发展。

  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就学条件

  厦门从1998年开始的小学升初中的电脑派位,被认为对厦门义务教育的均衡做出巨大贡献,尽管有压力,但是,过去十年,这一做法被不折不扣地坚持。过去五年,一些名校通过联合办学或是办分校等方法,把自己的办学经验“输入”普通学校。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名校带动战略”并非像有的地区那样最终是为了“傍大牌高收费”。在厦门,联合办学并未改变学校的身价,目的都是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教育。

  厦门在教育质量均衡所做的另一个努力是:2011年中考中招中,首次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的20%合理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校,即招收定向生,今年已达到35%,2013年将达到50%。招收的目的在于从源头做到“减负增效”和遏制择校。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