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更需要无人战斗机打空战:拼飞行员消耗根本拼不过美国
近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开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在空战模拟器当中击败了有着丰富经验的退役美国空军上校基恩·李;在多次尝试中,退役上校均未能找到机会击落“敌机”获得战果。 面对这则新闻,可以提出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首先,无人战斗机会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吗?其次,无人战斗机现在还存在哪些问题?最后,中国有多需要无人化战机?
图:多少人在第一轮的视力检查里就被淘汰了 第一个问题:从长远来说,战场无人化是科技强国的必然方向;而载人战斗机这样高成本、高战损风险、而且性能指标严重被人生理条件极限所限制的装备,一旦技术成熟,必然是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取代的产品。 从成本上来说,战斗机飞行员的选拔本身就是各类军事人员里要求最高的——不仅是对于视力的要求高,而且对于人空间定位能力、抵抗高倍重力能力、对于身体潜在隐患(比如对脊椎缺陷的容忍度非常低)的检查苛刻程度都非常高。 再加上文化水平考核、背景筛查、后续几年飞行技能培训淘汰,本来门槛就高、招不进太多人的学员,最后能成功开上战斗机的就更少了。而且飞行员必须定期保持飞行训练,才能维持战斗技能和战术素养水平不下降;这一笔飞行的成本费用、装备的折旧和寿命消耗又是极其可观的支出。
图:欧洲神经元无人战斗机 那句著名的比喻“飞行员的价值比等重的黄金还贵”,一点都不是开玩笑的妄语。欧洲人冷战结束以后不想搞四代机,而是试图开发神经元这样的型号,直接过渡到无人空战时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苏联解体,外来威胁消失,装备发展规划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已经高过于较长时期内的战争威胁重要性了。 而且从性能上讲,现在战斗机的很多机动性指标,比如最大盘旋过载(先进型号可以做到持续15秒的9倍重力)、最大滚转速率(270-300度/秒),根子上的限制不在飞机本身,而在于人受不了——比如高倍重力时间一长,飞行员的血液就要从头里全部下坠到躯干和下肢,失去视力和意识。而这方面的性能,目前已经没有太多的潜力能从飞行技能培训和防护装备(比如抗荷服)上挖掘了。
图:此次对抗,代表人工智能在自主决策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 第二个问题:无人战斗机现在面对的主要技术问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自主的人工智能系统能不能应对特别复杂的作战环境,尤其是在通讯指挥被干扰以后,无法和后方的指挥中心进行数据交换通信的情况?它应对敌方的黑客攻击能力存在多大的风险,是否会被对手夺取控制权限所劫持,甚至倒戈一击?
图:伊朗成功劫持了美国的侦察无人机 在现阶段的先进无人机中,这方面有过非常不好的例子。伊朗本国不具备先进飞机和电子设备的研制能力,但是依靠在发达国家经受过高等专业训练的电子通讯等领域专家,借助能够在国际商业市场上购得的电子器材设备,他们成功的对美国无人侦察机的指挥通信环节进行干扰、甚至于欺骗而获得了控制权限。 第三个问题:长远来看,中国对无人战斗机的需求程度,远远高于美军。中美两国航空体制不同,公民群体健康状况也不同。
一方面美国民间航空十分发达,中产家庭拥有单发螺旋桨飞机不算少见,航空俱乐部、飞行学校也十分兴盛,拥有飞行驾照的青少年人群数量远远多于中国——这些人都是战斗机后备飞行员选拔的极佳储备来源,而国内毫无疑问是没有这个优势的。
另一方面,不止是中国,整个东亚文化圈范围都存在这样的严重问题:近视率严重高发,而且最要命的是,近视和文化教育程度在总体上是正相关的——比如越是好学校、重点班,班里不近视的学生就越少。这个问题的棘手程度,远高于前一个问题。 这两个方面导致的问题就是,一旦爆发大规模空战,中国人口虽然比美国多,但是在消耗飞行员上是真心拼不起。只有无人战斗机实现实用化,才能真正回避掉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