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伽利略定位导航系统上线 中国曾投23亿却未能接触核心技术
图: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 根据外媒报道,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于昨日上线。目前世界上有四套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开发最早、规模最大、性能最好的是美国的GPS系统;目前GPS系统正在经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升级替换过程,全部升级工作预计在2025年完成。
图:美国GPS卫星 为了追赶美国,苏联在80年代也推出了格洛纳斯(GLONA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但是由于卫星寿命短、可靠性差等问题,前后打上天一百多颗卫星以后,在前些年也只有11颗卫星能用,因此性能很差。在经过复兴计划以后,格洛纳斯系统现在已恢复到完整工作状态,共计27颗卫星在轨,但是由于技术差距问题,性能不及GPS系统。 在美苏之后,中国和欧洲都开始尝试研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但是动机偏重上略有差别。中国开发北斗系统,满足自身国防军事需要是最重要的因素,利用导航服务来促进经济发展、获取商业利润是比较次要的考虑。而对于欧洲来说,两者的比例基本上是颠倒过来的;这是后来北斗和伽利略系统,发展完善速度完全不同的核心关键。
图: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 从军事方面讲,欧洲开发伽利略系统的动机并不强烈——主要受刺激的事情,就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军降低了GPS系统的民用精度、一度关闭了巴尔干地区的定位导航服务,这使得欧洲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导航系统,摆脱对GPS的全面依赖。 但是在苏联解体以后,欧洲已经没有大规模正规军入侵的威胁了;摆脱对美国军事系统的依赖,只是讲道理很正确、但却没有多少实际必要性和急迫性的事情。欧洲真正看重的,是以定位导航为核心服务内容的巨大市场——在当时,全球的卫星导航所涉及、产生的经济利润,基本上全都被美国赚取了。 这个大背景下,再加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开发研制成本高昂,就导致了伽利略系统研制至今的两个现象:首先就是扯皮和延误,各参与国都想少出钱,多分一些技术研制份额——特别是涉及到核心技术的部分。因此伽利略系统的新闻里,资金投入、项目论证和多国协商陷入困境总是反复出现,而且几次到了几乎要把项目彻底拖死的地步。
图:地面检查中的北斗卫星 而另一个现象,就是伽利略系统虽然由欧洲主持研发,但是却到处拉其它国家进行投资——既不考虑政治立场也不考虑技术能力。比如中国、印度、以色列、韩国、甚至还有摩洛哥这样的非洲国家,都能够参与进伽利略系统的研制。2003年,中国曾经加入过该系统的开发项目,并投资超过23亿人民币。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变动等原因——特别是美国向欧盟施加的压力,中国未能在伽利略系统的研发中获得与投资份额相对应的地位和研制工作份额。在放弃伽利略系统之后,中国开始全力开发自主的北斗导航系统,并先于伽利略系统正式启动服务。 事实上不只是伽利略系统,从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整个欧洲涉及到军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需要巨额投资的领域和项目,都或被取消下马,或发展的十分迟缓。反而是一直处于较高军事压力下的中国,发展速度极为惊人,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压力哪里来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