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很多时候也会拿地方豪强没有办法,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骠姚校尉
2016-12-18 19:43:45

“九锡”的说法来自于《周礼》——当时称为《周官》的一本书——是传说中周朝王室给大臣的九种封赐,从“一命”到“九命”。其中“一命”等级最低,“九命”等级最高。

为什么皇帝很多时候也会拿地方豪强没有办法,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王莽位极人臣之时,除了受封土地,又有九百零二名官员联名上书请求给王莽加“九锡”的称号。

封王莽为最高等级的“九锡”,相当于承认他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大臣,而是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终身荣誉。

王莽代汉,就只差一步了。

而这一步,简直就是顺理成章。

在现代,儒家被批评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它是“统治者维持政权的工具”,董仲舒之所以成为学术权威,则是因为他为君主的独裁统治背书。

但其实儒家对君王并不是没有要求,恰恰相反,要求还非常苛刻。

在儒家看来,君王必须以身作则,遵守儒家的各种规则。如果君王不遵守,会导致国家灭亡,这样的君王必须下台。支持这种论断的人里,也包括董仲舒本人。

王莽之前的几位汉朝皇帝全部品行不端,因为他们的无能,让成千上百万的百姓饿死。王莽却德才兼备,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四十八万个读书人投票支持。按照儒家的逻辑,显然只有把王位让给更为贤德的王莽,这个国家才能变得更好。

这时,有一位在长安求学的读书人,以上天的口气伪造了一份“命令”王莽当皇帝的诏书,献给王莽。

古人大多迷信,董仲舒也不例外。除了推崇儒学外,董仲舒还有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认为上天对应人间的各种作为,会降下种种征兆来警告或者褒奖凡人。这份伪造的天书正好符合这套理论。不知道王莽是真的相信还是顺坡下驴,反正有了这上天来的红头文件,王莽代汉称帝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王莽就这么毫无难度地当上皇帝了。

按照批评者的说法,等到王莽称帝的时候,他终于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走向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邪路。

那既然是邪路,总要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才对啊。

王莽当上皇帝以后,全国人们翘首以盼,希望他能够按照儒家规则全面改造一切国家制度,在现实中建造儒家的理想国。如果王莽够坏的话,就应该在上台以后忘掉这条竞选承诺,只顾自己的享乐,把改造国家的任务忘到脑后。

但是恰恰相反,王莽当上皇帝之后,夜以继日的工作,只为了能把这个国家改造得更符合儒家的要求。

在这个关键时刻王莽还得到了额外帮助。

之前不久,王莽手下的经学大师刘歆从大内收藏的儒家经典中翻出一本叫做《周官》的书。顾名思义,《周官》介绍了周朝的官制,讲周王朝都设立了多少官员,每个官员都负责怎么事。表面上看这书的内容平平无奇,其实内容十分丰富。所谓“人事即政治”,官员制度实际上就是政治制度,根据《周官》这本书,可以知道周朝各方面的制度是怎么设置的。

周朝是儒家最崇拜的偶像朝代。儒生们认为,周代的一切制度都完美无缺。孔子的梦想就是让社会变成周代的样子。刘歆又考证出来,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公。这周公也是儒生们的超级偶像,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

这意味着,《周官》是一本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用来建设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所采用的施政纲领,这对于执掌权力的王莽来说,就等于是一本绝世武功秘籍啊。

这不是老天爷在帮我王莽么!

大权在手,百官拥戴,民心所向,兜儿里还有一本上古秘籍,这改革还能失败吗?!

结果我们都知道,他不但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

不光王莽,以及西汉末年的其他知识分子都认为,国家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当权者不遵守儒家规则。这是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看法,但以我们今天的看法来看,是有问题的。

以今天的经济学眼光来看,西汉末年最大的经济问题在于贫富差距过大。巨大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群人,我们称为“地方豪强”。他们中有一些人原本是地方的富商,在景帝的时候靠资产获得政治权力。还有一些人是汉朝各个时期的权臣,皇帝为了奖励他们,给他们分封了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权臣的子女们开枝散叶,并积累的土地和财富越来越多。同时,他们和皇室的联系越来越淡,最终成为名义上的皇亲国戚,实际意义上的地方豪强。

西汉末年,一些地方豪强已经有了可以干涉朝政的实力,如

奉世家,经过若干代的发展,都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大家族。这些家族势力覆盖的地方,官府很难治理。典型的如河南的舂陵侯家族,原本是汉武帝时的长沙王,到了西汉末年的时候,已经占有当地三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当地最大的大地主。

地方豪强的垄断是西汉经济的死结。他们手中积累的财富越多,汉朝经济就越岌岌可危。从西汉建国到王莽年间,国家的贫富差距已经累积到了顶点,随时会导致社会矛盾爆发。王莽实际上是接了一个西汉留下来的烂摊子,不解决地方豪强的垄断问题,王莽的新朝一样会面临灭亡。

这一经济问题,当时的人们并非没有看到。在他们看来,恢复《周礼》的制度还真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地方豪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者靠占有大批的土地。二者靠垄断铸币、造盐、造酒、冶炼、贷款等利润极高的产业。而《周礼》规定,国家对田地应该采用国家占有、统一分配、禁止私人买卖的国营模式。同时,造酒、制盐、开矿等手工业也归国家垄断。

这正好针对的是豪强们的两大财源。

王莽想很简单,他想的是,把汉朝错误的国家政策按照《周礼》进行改革,拨乱反正,国家就可以回到正途了。甚至办法都是现成的:

王莽登基以后宣布,铸币、造酒、盐铁等业务国家专营,国家给百姓发放低息贷款,避免豪强利用这些高利润业务谋取暴利。

更关键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按照《周礼》的说法,应该把全国土地都收归国有,再按照每个人的地位、劳动力多少重新分配。但王莽并非莽夫,知道这条政策如果冒然宣布,肯定会引起天下大乱。

所以他选择了逐步改革的方案,先宣布禁止全国田地和奴隶买卖,这是为了禁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奴婢和天地一样,也是生产力),又要求田多的人家把田地分给没地的人家,逐步实现《周礼》均田的理想。

对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王莽的这个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惹怒了不该惹的人。

王莽这两条主要的改革政策,都直接触犯了地方豪强的利益,等于直接从他们的口中拔牙。哪怕仅仅是“禁止土地和奴婢买卖”这种相对温和的政策,都受到豪强强烈的抵制。

汉王朝建国之初,采用的是半封建,半郡县的混合制度,还没能建立上下通达的官僚系统。在社会底层,负责管理民众、维持统治的不光有政府官员,还离不开地方豪强。在有些地区,地方豪强比官府还要厉害,可以干涉地方司法,甚至拥有私人武装“部曲”。

如果改革只是从局部开始,一次只得罪一小波豪强倒不可怕,皇帝的诏令可以分分钟教他怎么做人。但如果同时得罪了所有豪强,那就等于和全国的中坚力量为敌。

王莽偏偏要在全国同时推行改革政策。

于是王莽的政策立刻激起豪强的全面反对,不仅政令无法执行,而且豪强们很快组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推翻王莽的统治。刚才提到的舂陵候也包括在内。

在舂陵候的家族中,有一个从小就横行不法的晚辈。这个晚辈,就是最终用武力代替了王莽政权的——刘秀。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