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IP退烧 杨幂郑爽李易峰等流量明星不再是良药
2016年,文娱行业的调查报道中出现了“人皮面具”、“倒模”等因为滥用替身而“走红”的名词,行业的乱象被撕开一角呈现于聚光灯下。 2016年,电视产业经历着媒体平台、播出模式的转型和调整,这个行业似乎摸索了很久,却又像是刚刚起步。 现象“大IP”收视率高开低走 粉丝效应弱化是正常的 从整体收视表现来说,IP剧依然主导了今年的整体收视。但《翻译官》、《锦绣未央》等剧的故事、人设与原著已经关系不大,而且原著也不具备《何以笙箫默》《花千骨》这样的影响力。而《青云志》《幻城》的“扑街”则印证了神话的破灭。 实际上,这是一个供需决定的关系。各个卫视每年的电视剧购买资金有限,所以会有强弱搭配的考量,需要有一到两部这样具有强话题、高人气剧集。但今年比较吊诡的是,被认为“强势剧”的好多剧集都失败了,反而是用来搭配的一些不是大制作的电视剧收视和口碑不错。所以,只要这个供需的前提改变了——大家不认这些小花小鲜肉了,收视率就下来了。 在过去的一两年,市场的确是认IP、认流量明星。但只要观众冷静下来,“收视率扑街”的现象再延续下来,电视台不买这些剧,所谓的IP神话自然就破灭了。虽然这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在2016年,确实出现了“拐点”。 并且,《青云志》和《幻城》惨败的买单者湖南卫视此前公布的2017年排播计划,已经显示出明显变化——大卫视再出手这种“大制作IP”时必然再三慎重。如果失败者居多,那么中等成本类型剧或将迎来机会。 现象电视剧被下档、“腰斩” 故事和制作是电视剧的第一生命 购买哪部电视剧的判断,自然是基于广告客户和这个台的基本受众。至于是不是失误,其实跟变化的媒体环境、受众心态也有关系。如果哪部剧因为收视率差被下档,其实能说明很多事情:和体育产业一样,支撑一支豪门球队财务报表的,不是那5%的死忠趸,而是95%的路人粉。电视剧也一样,粉丝(核心受众)带来的是话题度和传播度,一旦他们不能承担这个功能,那么这种类型剧必然走向失败。曾经各大卫视的平台是神话,播彩条都有收视,但今天媒介环境早已风云变幻,虽然不见得更好,但卫视优势已然大大削弱;当然也证明了观众不是傻子,剧集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