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精神在闽西 党报记者走基层:开心五龙村

暮荣司徒
2012-11-24 10:51:48

□记者 王仰华 王尚华 通讯员 沈清伟

“五龙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我们要借十八大春风,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把农家乐旅游、生态农业两大产业做强做大。”11月20日,十八大代表、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党支部书记廖德方家里,廖德方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

今年上半年,五龙村接待游客41.19万人次,同比增长7.62%,旅游收入3850万元,同比增长54%,农家乐旅游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村口第一家农家乐是廖祥钦的,当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与村民廖宝祥、廖亮坤聊天,爽朗的声音飘出了院子。廖祥钦说,2010年,五龙村成立了农家乐旅游协会,把村里的农家乐统一起来,以8户为一组,每户出一两个劳力,统一接待客人,统一结账、分红,他和廖宝祥、廖亮坤分在一组,正谈论着要借十八大召开后的机遇,把农家乐做得更好。

廖祥钦从2009年开始办农家乐,去年他这个组年收入达到70多万。“张堂妹家那个组的农家乐收入更高!”他兴奋地跟记者介绍五龙,介绍他们的农家乐,他说,“五龙有古老传说,有生态、红色优势,还有党和政府对老区的扶持政策,发展农家乐后,解决了大家的就业问题,村民收入增长很快。我们都是幸福村民!”

当记者问到十八大之后有什么新的计划时,三位村民争着回答,“十八大后,五龙的红色、生态旅游前景更加广阔,我们的农家乐肯定会越办越红火。”

随着脚步继续往前,记者看到五龙村的“开心农场”。时近中午,黄酒博览园对面的菜地里,仍有不少村民在打理,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害羞的村民说声“下班了,不要采访我”,转身飞快地回家了。

的确,在五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大多村民要么在农家乐上班,要么在开心农场上班。

五龙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生态农业,目前,村里大部分田地都租给了“开心农场”。农场负责人张象告诉记者,该项目从去年年底开始创办,目前,已发展到600多亩菜地,50多个品种的蔬菜,农场里固定员工30多人,平均每天还要请20多个临时工。“五龙村这些年发展得很快很好,感觉每天都在变化!”张象说。

谢必生是开心农场的股东之一,他说,五龙村的农家乐带给开心农场发展的契机,而农场也能带动村里的小户种菜,让城里人吃上放心菜,希望开心农场能够成为五龙村的一面生态旗帜。

当天中午,在五龙村的开心农场配送中心,一群来自上杭南阳镇的工人在吃午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脸。她们都是农场的工人,“在这里种菜,每天都开开心心,收入也比以前自己种菜高多了。”工人赖阿姨还不忘叮嘱说,“开心农场种植的都是绿色蔬菜,你们记者要让全国人都知道开心农场很好。”

现在,开心农场在龙岩市区和上杭两地有1200多户客户,每天他们都会给客户送去新鲜、绿色的蔬菜。据了解,农场正计划建设集检测中心、保鲜中心、配送中心于一体的农场总部,上滴灌设备,注册产品商标,并打算建一个采摘园,让开心农场的绿色融入到古田、五龙的红色中。

同样开心上班的还有五龙民俗广场圣地艺术团的演员们。2009年建成的民俗广场除周一外,每天都有演出。20多个演员全部是当地群众,廖国萍就是其中一位,她说,“作为老区农民,能够站在台上展示自己,把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用肢体语言表达给大家,让游客感受、体验,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还悄悄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小康目标。

廖德方说,五龙民俗广场、黄酒博览园、农家书屋等场所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增加村民就业,还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近距离感受闽西的特色文化。

五龙的变化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后,五龙村又迎来新一轮机遇。在这里的大学生村官丘美琴说:“在外面上班的,每次回来都会对五龙的变化发出惊叹。现在,大家的目光又回到了五龙,五龙这几年发展很快,十八大后,五龙发展会更迅猛!”廖德方信心十足地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我们要把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好,提升五龙发展层次,把五龙发展得更好更美丽。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