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何愿意做刘邦的谋臣?刘邦为什么杀韩信不杀张良?
为什么那么多的有才干的人都喜欢跑到刘邦的汉营去,项羽不是很厉害吗,人们为何不去投奔他?张良就是一个例子,他曾经在项羽叔父项梁的帮助下,恢复了韩国,也就是自己的母国,还如愿做了韩国的司徒。为什么最终张良没有去辅佐项羽而是刘邦呢? 张良最初是自己独立起事的,但是可怜他的队伍仅仅只有百人,根本无法和秦国的大军抗衡,所以他准备去投靠景驹。在去找景驹的路上,张良遇到了刘邦,刘邦此时已经起义,正在发展壮大自己的起义队伍。张良和刘邦谈话之后,觉得相见恨晚,张良最终决定不去找景驹,而留在刘邦身边辅佐刘邦。一般情况下,张良提出的策略刘邦都能够理解,而且刘邦还会采纳张良的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能够让刚刚成为刘邦手下的张良很有成就感。 可是刘邦的队伍虽然比张良的队伍多,却躲不过楚将项梁的队伍,项梁是楚国的旧臣,楚国的势力纷纷前来投靠,已经达到了六七万人之多。刘邦也归入了项梁的队伍,得到了项梁的重用。谋士范增找到项梁说必须要立一个楚国的后人,起义才能长久稳定。项梁于是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张良身为韩国旧人,祖辈曾五代事韩,对韩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执着。张良找到项梁,就说,既然您都立了楚国后人为王,那么就再立一个韩国的王横阳君成吧,这样韩国的势力也会纷纷前来投奔您了。于是项梁又立了一个韩王成,还让张良当韩国的司徒,也相当于丞相。 韩国有了新的君主,张良自然不会继续待在刘邦身边,他回到韩王身边,继续着他的父辈们的工作,辅佐韩王成收复韩地。看着自己的谋士张良离去,刘邦的心里一定有一丝难过。相处了这么久,本以为张良和自己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但是他心里还是韩国更重要一些。这个人才自己能不能够留下来呢?答案很明显是不能,所以刘邦放张良回去辅佐韩王成。张良对刘邦也不是没有感情,毕竟是自己投靠过的人,一起打过仗,他还无比的信任和器重自己,这可是知遇之恩,会永远记在心里的。张良的心里大概是这样的想法吧! 楚汉争霸时期,刘项共夺关中之地,在朝关中进军的路上,刘邦和张良又相遇了。这一次刘邦紧紧抓住了张良,他要求张良和他一起南下,留韩王成留守。于是张良和刘邦的故事又开始了。张良和刘邦配合默契,一次次成功战胜了对手。鸿门宴上,就是张良救了刘邦,如果没有张良的计策和反应,刘邦早就死了。张良一直尽心尽力的帮助刘邦,似乎就是刘邦的臣子,但是他的心中的牵挂还是韩国。 后来韩王被项羽所杀,张良只能回到刘邦身边辅佐。这其实是项羽将张良推到刘邦身边的。如果韩王不死,张良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刘邦的臣子。当年刘邦不是封了一个韩王信吗,张良听了就又巴巴的想跑去辅佐,这恋国情结真的太严重了! 张良之所以会选择刘邦,既是因为第一个投靠的人就是刘邦,也因为刘邦对自己言听计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除了这些还因为韩国已经不再了,项羽不是他的菜等。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分封了有功的诸侯王,还赐给他们封地。可是为了巩固皇权,他又亲手消灭了这些诸侯王。齐王韩信就是因为谋反罪被杀的。可是在一场开国功臣的大血洗中张良却能做到独善其身是为何呢?萧何没事是因为萧何和刘邦夫妻的感情太深了,人家认识的时间很长很长。那么,张良是因为什么呢? 我觉得张良能够不要异姓王的封号和封地就是他能够活下来的原因,他很懂得进退,在为刘邦打天下的时候,他勇于站出来运筹帷幄。但是在刘邦建朝之后,他懂得退出来,淡出朝野。这样的臣子刘邦自然不会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