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疑团:曹魏的人心是如何彻底倒向司马氏的?

王小麦
2017-02-02 19:26:22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钖

影视剧中的老版《三国演义》到新版的《三国》都无法完全圆一个梗——曹魏的人心是如何彻底倒向司马氏的。

以曹操的势力在汉朝封王尚且费力,侍奉曹氏几十年的司马懿仅靠诛灭曹爽就能掌控曹魏的文官势力吗?

其实所有的因果都是曹氏自己种下的。

1、先说袁绍

袁绍人气的顶峰就是在初平元年的起兵讨董中被各方势力推举为盟主。

按道理说德行、势力、年龄都不算最佳的袁本初,如何能让别人推举成为盟主呢?笔者认为很大原因是来自他的家族。袁绍出生于名门望族,祖上为“四世三公”

这里就带出来一个概念——士族。所谓的士族就是家族世代为官。

很多人在历史书上学过:那个没有科举制的汉朝,想要出来做官需要“举孝廉”

举孝廉说白了就是推荐,并且推荐的前提要求你的身份必须是平民中的士。

在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中,你不种地、不做工、不经商的情况下让自己先活着再想着做官,那家庭的经济条件与地位一定不是普普通通就能达标的。

这就等同于宣布:政治就是一小撮人群中的特权,而且是需要经过当朝为官者青睐的一小撮人。

经过长时间的慢慢发展,官员之间互相都能攀上交情,形成一个联合体。这就让类似袁氏那种长期把持高职官位的家族拥有巨大的人脉与影响力。

2、再说曹氏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动乱造成原本的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这让一些人得到了一展宏图的机会,其中就有宦官之后的曹阿瞒。

如果是平和年代,虽有宫中撑腰,曹操也不可能获得历史上的高位。各方势力冲其出身就能挤兑死了,聪明的曹操不会不懂这些。

于是从起兵到成为“魏王”,曹操一路仰仗的大多是门阀士族之外的人才。他厉行法治、抑制兼并、破格用人,把士族的人情、经济、出路全部削弱。

士族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层出不穷的对立事件贯穿曹操执政生涯。对方的反扑只能让曹操做一件事:杀!

只有杀才能消除士族的攻击,却送曹魏政权彻底到了文官系统的对立面。

到了曹丕一朝,政坛的风起云涌不能再视而不见。于是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得到了曹丕的首肯,把官员的选拔重新划归到士族手里,这是曹氏对士族门阀的一次妥协。

可大家不要忘了,陈群就是士族团体之外的人,“九品中正制”的核心还是唯才是举。于是曹氏依靠士族扩充规模,士族依靠曹氏安身立命。这本身就是一种相互利用而不是生死相依的关系。

3、最后谈谈司马氏

司马懿一族最早可追溯到秦末项羽所封的十八路诸侯王里的殷王司马卬。真正发迹在汉安帝时期,历经五世,是名副其实的士族门阀。

本来在天下大乱之际不想为官,却被曹操胁迫出山。有才干却不能得到充分信任,最终干掉曹爽控制了政权。

司马懿当政之后非常聪明地沿用了“九品中正制”,却推翻了一条重要的条款——中正官的任用。

之前控制官员流动的中正官并非士族,大部分是陈群那样背景的人员。归根结底是怕朝廷重新被士族群体掌控。

可士族出身的司马氏却把这个位置交给了门阀豪强担任,等于让官员选拔重新回到了“举孝廉”。

身为文官系统主力,又不对曹氏死心塌地的士族门阀自然对这样的做法大加拥戴。于是司马氏能够强力控制朝政也就不足奇怪了。

4、最后的最后

经过一番操作,曹魏政权形成“上品无寒门(非士族),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终于到了司马炎,他把曹丕玩的那套“禅让”又玩了一遍,晋朝建立。

也许临死前的曹操看到了司马懿的巨大能量,却没想过杀掉这个人才,因为他爱才如命。或许曹魏的终结从他强迫司马懿当官那天就开始了。

到了隋文帝时期,这样的制度被废除,改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虽然到了唐朝又出现“五姓七宗”的新士族门阀,却让历史的车轮缓缓地向前滚动。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