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最骇人的不平等条约中 竟还有为清朝官员平反的条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钖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打下天津,杀人放火、抢掠财物自不用说。第3天,各国一起讨论成立“天津临时政府”。 天津失守,慈禧太后彻底慌了手脚。17日,清政府向美、德、法三国发出求和国书。18日,北京清军停止攻打各国使领馆,并派官员对公馆人员进行慰问。 1、内外失和 见识了中国民众与政府军的疯狂,东交民巷的外国人对清廷完全失去信任感,送来的慰问白面也不敢食用,因为怕被下毒。
21日,议和专家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从广州抵达上海。25日,八国联军拒绝李鸿章到大沽口。于是直隶总督决定在上海办公。 一直和联军眉来眼去的东南督抚你一步我一步,好似跳交谊舞,完全当北京的慈禧老佛爷是瞎子。而同时,北上勤王的部队在路上慢慢悠悠,好似闲庭信步。 此时的北京被南方实力诸侯抛弃,而天津的八国联军又拒绝和谈。被逼入绝境的慈禧明白唯有一战。只不过开战之前,需要用一些人祭旗。 2、“庚子五忠” 从义和团兴起开始,朝中大臣就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端王为首的主战派和庆亲王为首的主和派互相攻击、水火不容。 当前的形势,太后主战,端王这边明显占了上风。庆亲王的人明哲保身,偃旗息鼓。可主和派并不打算放过他们,端王建议杀掉袁、许等人,甚至还要求杀庆亲王和李鸿章。
袁、许是什么人呢? 袁是太常寺卿袁昶,许则是吏部侍郎许景澄。这二人在浙江参加乡试的时候,碰巧赶上张之洞任该届副主考,于是他们同拜张之洞为座师。 二人的少年时代都在浙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和太平天国的冲击,对义和团这种非官方的武装运动有天然的畏惧感。 况且两人在朝廷长期负责和外国交涉,懂得当时的国际规则。尤其是许景澄,更是有11年驻外工作经历。二人的座师又是张之洞,自然与李鸿章等重臣平日来往密切一些。
对东南督抚们失望透顶的慈禧决定拿他俩开刀。7月27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下旨逮捕袁昶和许景澄。 不经问询,第二天直接押入菜市口开刀问斩。而在之前争论的整个过程中,光绪一直是主张和议的,用他的名义发旨意可见是非常辛辣的报复。 平时的主和派,与许、袁交往过密的兵部尚书徐用仪感觉自己末日将近,给家中写信表示已做好死的准备。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徐用仪也被送上菜市口,同行的还有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 之后,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第二款特别注明给以上五人平反,此内容最先由外国公使提出来。 清廷迫于压力,最后颁布上谕同意昭雪。 3、“辛丑首祸诸臣” 《辛丑条约》要求平反庚子被祸五大臣,另外有些帐也就需要清算了。 1901年,在列强要挟下,清廷对“首祸诸臣”进行惩处,被要求斩杀的主战派大臣共126名。他们把主和派送到菜市口的时候就应该想通,老佛爷并不是想与外国人血战到底,而是以战求和。 杀主和派正是为了将来的和,而将来为了和,一定会杀主战派! 最终,除了皇室几个成员被流放、永久拘禁或赐自尽,还有几个外省官员在当地被就地正法外,其余人等都在八国联军的监督下于菜市口被斩首。
4、是非对错 按照清朝文献记载,先期被杀的主和派是忠臣,后面被杀的主战派是奸臣。 在清末那个政局混乱、黑白不分、外族横行的年代,价值观完全崩塌,史书上的文字恐怕不能束缚道德的选项。 正如礼部尚书启秀临死前对百姓说的:“诸位的后代一定不要做官,就是做官,也不要出力。朝廷畏祸,不能保护出力之人,做事闯了祸,还是要自己承担。” 在作者心中,这句话比什么都直剖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