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中,袁世凯最终选择站在慈禧一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袁世凯原本是李鸿章手下的人,很受李鸿章器重。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袁世凯原本带兵镇守在朝鲜。后来中日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袁世凯一看苗头不对,立刻申请要求回国,躲过了甲午战争。后来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势,袁世凯立刻放弃李鸿章,投奔了清流党。 在朝鲜期间,袁世凯曾经见识了日本陆军的西式战术,他大受震撼,回来后决定严格按照西方的制度训练士兵。战败后的朝廷也正好急需练新兵,所以朝廷让袁世凯在天津附近一个叫做“小站”的地方,训练一支七千人的新军。 袁世凯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他的军队练得很成功,同时钻营的功夫也一直没放下。袁世凯很快发现,荣禄是慈禧太后的新宠,他于是主动上书,要求自己接受荣禄的管辖。作为回报,荣禄对袁世凯也多有回护。 但有意思的是,口口声声说变法并不难的康有为,对于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完全不知道。当初康有为还没有被光绪重用的时候,他到处讲学、组织学会,声势搞得很大。那时候朝野人人都在讲维新,搞维新是最时髦的政治风向,在这个大潮里,袁世凯也参与过声势最大的强学会。 但作为一个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人物,袁世凯这样做其实只是在未雨绸缪,给自己的政治前途多铺条路。康有为却天真地以为袁世凯是真心认同维新党人。实际上等到康有为真的开始变法后,袁世凯很快就看清康有为变法并不可行,私下里常常抱怨康有为把朝政搞得一团糟。 更糟糕的是,康有为的为人实在过于狂妄,犯了政治斗争的大忌。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唯一一次被光绪皇帝召见的时候,刚刚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荣禄也在场。荣禄当场问康有为,说你如何能推行变法啊?康有为竟然回答:“杀掉一两个阻挠新法的一、二品大员就可以了。”(这一说法来自于民国学者曹孟其转述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谭延闿的说法,按照曹孟其的说法,谭延闿是从荣禄那亲耳听来的。) 可以算算,他这一句话里,得罪了多少高官? 如果只是情商不高,嘴皮子上得罪人也就算了,康有为还用实际行动来得罪人。 之前他想要建立“制度局”,实际上冒犯了整个清廷高层。可这还不算,他还提出彻底废除科举考试的建议。 从维新的角度讲,废除科举当然是对的,毕竟教育是国家之本。但是做一个决策,还是要考虑当时的现实环境。当时满朝所有的官员都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而来,他们的功名都是从科举而来的,突然废科举,不就等于否认了他们的功名资本吗? 当年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时,也知道科举误国,几次上书要求改革科举。李鸿章可不是要求废掉科举,只是要求在现有的考试科目之外再增加一个“西学”,结果连这都受到严厉的批评,根本搞不下去。最后在他和奕訢的努力下,勉强增加了一个“算学”。算学其实是早在唐朝就有的科举科目,这么个都不算是创新的小变革,对于旧知识分子来说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了。 当然,甲午战争后的环境不太一样,人们急于求变,呼吁废除科举的声音也比过去更大了。废科举不再是绝对不能讨论的话题,当时提出废除科举的也不是只限于康有为一党,包括光绪、慈禧,也支持废科举。 但是,废科举得有技巧,不能冷不丁一下子把整个科举都废了,因为全国还有数量庞大的知识分子正为了科举考试日夜苦读,有的人已经念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念了一辈子,还有很多读书人以教科举为生。你现在突然废除,不就等于毁了这些人的一生吗?这就跟明天突然宣布废除高考,改考八股文是一个道理。作为中学生,乍一听还挺兴奋,再仔细一想自己这十几年辛苦都干嘛去了,肯定也得掀桌子。 后来清朝到了快灭亡的时候,把科举确实给废了,可那是用的是逐渐废除的办法。也就是每次考试递减三分之一的名额,逐步停科举(后因局势恶化太快,提前五年终止科举)。这样还能给那些旧学生留条活路。 而康有为和光绪太急于求成了,宣布从下一次考试开始,立马停止科举,改成“策论”——政治议论文。这不是等于得罪了全天下的知识分子吗? 虽然这道命令是通过光绪下达的,虽然光绪之前也经过了慈禧的同意,但是天下读书人只知道这是康党全力推行的政策,康有为躲在皇帝是背后的罪魁祸首。 诺大一个清帝国,精英人才的人除了上面的高级官员外,就是下面的知识分子。现在康有为一口气把上下都得罪了,他最后能成事吗?袁世凯作为官场老油条,早就看明白了,怎么可能跟着这种处境危险而不自知的自大狂混呢? 但是袁世凯这人非常圆滑,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时候,袁世凯一句反对他的话都没说——现在康有为正是被光绪宠信的时候,干嘛平白无故得罪他呢?万一老佛爷眼瞎了,将来让康有为得势了呢?在政治形势不明朗的时候,袁世凯从不公开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就老老实实练自己的新兵。这些举动又被患有政治幼稚病的康有为误读,以为袁世凯是可以争取的对象。 就在慈禧发动政变的前几天,荣禄突然调动军队。按照许多历史学家的分析,当时有英国要和俄国开战的传闻,荣禄调动军队是为了防备英、俄的正常举动。但是康有为认为这是慈禧要最后摊牌,马上要对光绪动手了。于是在荣禄调动军队的当晚,康有为要谭嗣同私下里找到袁世凯。 谭嗣同向袁世凯出示了一份伪造的密诏,谎称光绪向维新党求助。说荣禄要废掉皇帝,命令要袁世凯先杀掉荣禄,然后派兵“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宫”。所谓“颐和园”,其实指的就是逮捕慈禧太后,只是没明说而已。 袁世凯就是傻疯了也不可能同意维新党。就算袁世凯不怀疑诏书是伪造的,他心里也知道慈禧和光绪之间,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慈禧,自己绝不能站在光绪一边。 且不说袁世凯并不认同康有为的新法,且不说袁世凯是荣禄的老部下,单单以当时京畿的军事实力来看,袁世凯手下只有七千人,而京畿有北洋军四五万,还有其他各省驻军数万,这些都归荣禄统辖,北京城内还有旗兵数万。袁世凯要是参与政变就等于自杀。 但是圆滑的袁世凯没有正面对谭嗣同说行还是不行,只拿了一些空话敷衍他。当然谭嗣同也反应过来了,知道这事多半没戏。 除了说服袁世凯外,维新党人还有一招,由谭嗣同雇佣几十名“好汉”协助政变。什么叫“好汉”?站在维新党人的角度说,这些人是“江湖义士”,而站在清廷的角度说,就是流氓、混混、黑社会。靠这几十个“好汉”想要突破森严的皇宫高墙、打败数万人的禁军,这又是戏文看多了的结果。明清历史上,倒是有过江湖人士趁着宫禁不严或者里通外合一度攻入紫禁城的例子,但从来没有一次能真正伤及皇室。 一连串的政变挫折让康有为嗅到了危险的信息。就在慈禧发动政变,宣布训政的前一天,康有为已经离开了北京。慈禧训政的当天宣布抓捕康有为和其党人,康有为在外地得到消息后,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到上海,之后又辗转逃到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