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灌口有座回形土楼距今150多年 村民盼保护

暮荣司徒
2012-12-04 14:55:21
从楼顶往下看,由屋脊勾勒出的“回”字映入眼帘。 记者 钟梦然 摄
从楼顶往下看,由屋脊勾勒出的“回”字映入眼帘。 记者 钟梦然 摄

  【相关阅读】令美国紧张20年的“核井” 福建土楼的离奇发现

  厦门网-海西晨报讯 记者 钟梦然 实习生 王海琼

  说起土楼,人们会想到永定土楼、南靖土楼,这些土楼大多呈圆形。但在集美区灌口镇却有一座方形土楼,其内部呈“回”字形,别具一格。近日,记者前往灌口坑内村前山社,探访这座经历100多年风雨的“回”形土楼。

  土楼由漳州人修建

  这座土楼被当地人称为“顶土楼”。据村里的老人介绍,“顶土楼”修建于清代道光甲午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占地约为1600平方米,共52个房间。当时漳州龙海有一户姓郭的人家南迁到此地,修建了这座土楼。只是后来郭姓后人又迁回龙海,土楼便空了出来,被当地的几户人家一同买走。

  据村民介绍,当时此地土匪横行,经常下山洗劫。村民十分害怕,便躲进“顶土楼”。“顶土楼”仅留一个大门进出,大门用厚达5厘米的衫木板制成,再加上一根大铁门栓,土匪很难攻入。

  最热闹时住了60多户

  “顶土楼”保持着“回”字形的结构,是一种中原四合院式民居在闽南地区衍变的产物。

  紧靠“顶土楼”大门的一侧,住着75岁的老范和他68岁的老伴。老范热情地当起导游,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往土楼里侧走。沿着土楼内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往前,路两旁种着白菜、生姜等,还有鸡鸭在四处走。记者看到,土楼内很多间屋子都上了锁,锁上面铁锈斑斑。

  “这里面都没有人住了。”老范指着一间门前长满野草的屋子说,现在整个土楼只剩下3户人家,最热闹时同时住着60多户人家,280多人。老范说,一户从四川来这边打工的人家,租住了土楼内圈的几间房,房租一个月才100多元。

  土楼冬暖夏凉

  80岁的王阿伯告诉记者,当初“顶土楼”在建设时,墙壁都是用红土掺上沙石、糯米粉等夯造而成,房屋里侧的墙有近50厘米厚,外侧墙壁则有近80厘米厚。“冬暖夏凉,我们老人家住刚刚好。”王阿伯说,他和老伴夏天从来不需要电扇或空调,冬天把门一关屋子就暖烘烘的。

  从“顶土楼”里出来,记者按照王阿伯指的方向,登上附近一栋5层建筑,从顶楼往下看,一个由屋脊勾勒出的“回”字映入眼帘。美中不足的是,在“回”字的右下角,一户人家将原来的房屋拆除,新建一栋两层小楼,“回”字便不完整了。

  据了解,目前“顶土楼”并不在受保护的文物之列,因而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有效保护。“土楼在一天天变老,真希望这里也能像永定、漳州的土楼那样受到保护。”王阿伯说。

  交通提醒:

  公交:乘坐903路公交车,在坑内村站下车,步行约20分钟至前山社。

  自驾:沿g324/灌口大道行驶1.5公里,右转进入y302行驶0.8公里后,右转行驶0.7公里,过坑内小学,达前山社。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