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梦中的额吉》第一、二、三集 3000多名孤儿为何“出走”半生
从上海到内蒙古,3000多名孤儿为何“出走”半生? 1959年,中华大地经历罕见的自然灾害,食品稀缺,孤儿集结。 “把小孩送到上海去,上海有饭吃!” 很快,这股洪流最终汇向上海,上海的福利院人满为患,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婴儿严重营养不良,生命状况极度脆弱,一场跨省的“生命接力”随即展开。 ![]() 从内蒙吹来的一股暖风 3月的江南早已春意绵绵,万里之外的内蒙却仍旧寒风凛冽。灾情告急,内蒙南下上海的医疗队提前两个月出发了。 可60年代的交通状况并不理想,这场被称作“当时最大规模人道主义人口迁移”的大转移,进行得漫长而艰难。 即便提早准备好了大量的衣物和药品,但路程颠簸,温差极大,四天三夜的路程使得许多孩子在路上高烧不退,感染肺炎。医疗队日夜值班和巡视,最终护送孩子们顺利抵达内蒙古。 那年, 3000多名孤儿北上后陆续找到了家, 草原上被唤作“额吉”的妈妈们, 开始悉心抚育孩子们长大。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国家的孩子”。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要做好孤儿的接收安置工作,要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乌兰夫在接到周总理的指示后发起的口号,也是这片土地给上海孤儿们立下的承诺。 张利华是个因为长期营养不良随时都可能夭折的孩子,从上海到内蒙古之后,他的身体状况极差,是别人眼里的“短命孩子”,但额吉妈妈刘玉珍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张月英最难忘的是额吉为她走过的九十里地,那天她放学后没有回家,额吉挨家挨户地找她,双脚磨起了很多泡,看到她的那一刻,痛哭流涕。 考上大学后的巴特尔每年回家都会背上两百斤大米,他永远都忘不了,那年额吉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细粮,寒冬腊月去外地背大米,差点冻死在雪地里。 那时, 他们在羊肉和牛奶的滋润下长大, 很多人在周围议论起他们的身世, 孩子们很想问个究竟, 却更害怕伤害额吉和阿爸。 爱在梦中的额吉 三毛曾这样写撒哈拉:“原是流浪的异乡客,直到遇见那片薄绿的田野,那泓戈壁中的清泉,遇见你那亩小小的心田。”亦如当年孩子们和内蒙古的邂逅,这里本是陌生的地方,却在日夜相伴中有了故乡的味道,草原上的牛羊,远处的马蹄声响,蒙古包里额吉和阿爸的笑闹…… 几十年过去,无人再提及那段特殊的身世之谜,但许多额吉和阿爸选择坦诚相告,那些被丢失的记忆里,藏着各种各样的期盼和幻想。很多人都曾回到儿时那家福利院探访,但最终他们大多回归草原,和那片土地联结在一起,那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刻骨铭心。 如今,当年领养这些孩子的额吉都相继离世,很多人并没有遵照额吉的遗愿把骨灰洒向草原,树立墓碑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修建了一块心灵的栖息地,可以长久缅怀和悼念。草原上不厚葬的习俗也因此被一次次打破,孩子们始终坚信,在整个后半生里,有额吉痕迹的地方,就一直有依靠。 那刻, 额吉弥留之际的耳语温婉如初, 她劝“我”回家找妈妈, 但“我”决定留在草原上, 草原是额吉的母亲, 只要草原在,母亲就在。 “你在远方我的母亲 梦中的你在亲吻着我的脸 你要我勇敢像云中的雄鹰 你让我坚强像风中的花朵 当我昂起头大步向前走 我知道你会永远陪伴着我” ——《梦中的额吉》 8月6日-8月8日 晚22:01 CCTV10《探索·发现》播出的 《梦中的额吉》三集 带你追寻草原记忆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