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晋江经验” 推动晋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创新“晋江经验” 推动晋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陈荣法 1992年的撤县设市,是晋江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盯住现代化建设目标,立足不同阶段的实际,勇于探索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协调、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的新实践,不断赋予“晋江经验”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发展内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95.70亿元,是1991年的50倍,年均增长21.6%;工业总产值达2740.15亿元,是1991年的87倍,年均增长25.0%;财政总收入达136.06亿元,是1991年的76倍,年均增长24.5%;财政总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8.9%上升到2011年的12.4%。综合实力连续19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12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 在撤县设市20周年之际,回首晋江发展的不凡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晋江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晋江的生动实践。晋江建市20年的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在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共进,并朝着现代化的目标不懈努力的发展实践;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中不断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改革实践;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创造作用,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果全民共享的民生实践。在实践中,我们觉得晋江有四方面财富弥足珍贵: ———爱拼会赢,敢为人先。晋江地域文化,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造就了晋江人“会识天象、会看风水,敢走夜路、敢闯激流”的精神特质。改革开放后,晋江人正是凭着这种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的精神,敢于突破陈规,善于因地制宜,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以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创新突破,生动诠释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 ———特色引领,集群带动。晋江始终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从“满天星星”到“一镇一品”,再到专业化、特色化工业园区,走出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产业集群成为晋江经济最鲜明的特色,民营经济成为晋江发展最突出的优势,生动诠释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党政有为,政企互动。长期以来,晋江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变以管理为主为以服务为主,通过因势利导、优质服务和有效管理,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责任,同时坚持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注重传承创新、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反过来,企业通过实践为党委、政府制订政策、改善服务提供了依据和动力。良好的政企互动和战略延续,生动诠释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验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民生优先,包容共享。晋江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从当年顺应百姓致富愿望,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到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建立外来人员同城共享机制,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构建和谐幸福家园,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只要有利于人民创业致富的事情,就大胆支持和鼓励,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在撤县设市20周年之际,展望晋江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晋江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把握海西建设和泉州环湾发展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城乡统筹,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五位一体”建设,努力把晋江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民生质量高、发展环境好的现代产业基地、滨海生态城市。 围绕转型发展,致力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化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引导企业抢占技术创新、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高端环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结盟制胜,进一步完善产业协作配套,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成长型企业,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高新龙头企业,延伸新兴产业链条,推动新兴产业集群迅速壮大。依托发达的制造业基础,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大力发展2.5产业,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文创研发、金融服务、旅游经济等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健全工业园区拓展、开发、建设机制,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构建专业化、特色化园区,推动园区成为产城联动、集聚发展的坚实载体。建设好围头湾填海新区,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载体空间。 围绕统筹发展,致力增创城乡一体新优势。积极探索“以城促产、产城联动”的新路,抢抓新型城镇化机遇,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高点规划统领发展方向,立足抢占泉州环湾城市建设制高点,完善城市总规修编,调整优化专项规划,提升规划技术标准,严格加强规划监管。优质建设提升城乡面貌,按照“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布局,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完善配套、优化功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品位新城区、特色小城镇、美丽新农村。精细管理保障高效运行,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围绕和谐发展,致力增创社会建设新优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爱心城市为契机,健全落实全民参与、长效常态和共建共享的创建机制,构建凝心聚力的文化文明体系。按照“保障全覆盖、待遇均等化”的思路,整合提升医教文体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持续推动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构建普惠共享的民生保障体系。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健全完善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矛盾调处、社区自治、外来人员融入融合等体制机制,构建高效便民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围绕绿色发展,致力增创生态文明新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和完善制度,整合力量资源,建立目标考核体系,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深化整山治水、绿化造林工程,建设生态保育区,突出生态核心基底,构建绿色生态廊道。更加注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围绕创新发展,致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机制,打破唯文凭、唯学历的传统评定标准,加快人才政策创新,构筑人才工作和科技创新载体,全力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海西金融改革创新先导示范区,以股权投融资为重点,大力发展银行信托、租赁保险、证券期货、创投担保等金融业态,构建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着力在扩权强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科学发展提供行政体制的保障。 (2012年1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