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结婚习俗看点 独特的婚俗震撼的民族风情
傣族结婚习俗 幽会俊小伙 姑娘夜间“儒控” 傣族开门节之后的几个月,是小伙子串姑娘,姑娘借用纺场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机。傣族姑娘们,一般不会主动到小伙子家中串访,她们寻求伴侣的方式,主要是借助夜间到寨场上纺线的机会与中意的小伙子幽会。这种方式,在傣语中称为“儒控”。“儒控”的姑娘在天黑前梳洗打扮好后端上纺车,带上两只竹凳到自己参与布置的场地上纺线。每位姑娘的长筒裙下都各藏一只凳子,以纺线为名招引小伙子。而欲串姑娘的小伙子们,见到寨场上的火光,也会梳洗打扮,披上毯子,带上手电,或吹竹或拉琴走进纺场。与纺线的姑娘们初次照面的小伙子,一进入纺场便打开手电筒,照射姑娘的脸。姑娘们半遮半掩,忸忸怩怩地让小伙子照来照去。小伙子看中某个姑娘以后,便会主动靠拢倾诉爱慕,而姑娘们若对小伙子有意,便会抽出筒裙遮掩的竹凳,让伙子坐在自己身边;如对来者无意,则任其挑逗也决不让坐,只是一个劲摇车纺线,对面前的小伙子熟视无睹。遭到冷遇的小伙子,便知趣地离开,重新找寻中意的姑娘。纺线的姑娘,一旦让某个小伙子坐在跟前,便会与之热情交谈,时而停住纺车,逗乐嬉戏。夜深人静之后,有情的男女便会合披一条毯子窃窃私语,直到黎明。 傣族结婚习俗 花包为媒 丢包传情 丢包,傣语称为“端麻管”,是集娱乐与传情求爱于一体的活动。西双版纳傣族青年的丢包活动,早在明代就已盛行。清代流官柯树勋还写了一首《抛球》诗:“时样衣衫趁体艳,绣球抛物早春天,邻家姊妹齐声贺,恰有多情美少年。” 描述昔日丢包活动的精彩场景。诗中的“抛球”,就是傣族青年男女借以传情求爱的丢包。丢包活动,现在仍很盛行,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各寨的未婚女子,便会买来花布、丝线、花边,缝制花包(时下的花包,呈四角棱形,外皮用多色花布拼缝,内填棉子,角上缀有约五寸长短的丝线束或花边,然后安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提绳,供丢包时甩掷)。丢包之日,未婚男女都会在寨旁的草坪上或椿树下集中,分别列阵各站一边,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片刻后,姑娘们便会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甩向小伙子。见花包飞来,小伙子则会争相抢接,接住的欢呼雀跃,接不住的便得给丢包的姑娘送些礼物或礼钱。小伙子得到花包后,也会仿效姑娘们的模样,轻甩几圈花包,再掷出,让女青年抢接。未接住包的姑娘,也得将一朵鲜花献给掷包的伙子。经过几番试探性的抛掷之后,心有灵犀的男女便会结对对丢。这时的花包已成为传递感情的使者,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两人对丢一段时间以后,便会悄然离开丢包场所,隐于林木去幽会,最终成为情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