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纪家私塾”:大山里的“三味书屋”
尤溪“纪家私塾”:大山里的“三味书屋”
最为人们熟知的私塾,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在尤溪县还保存有一处已经十分罕见的私塾建筑——“纪家私塾”,它坐落于西滨镇厚丰村仁厚自然村,是纪家土堡的一部分。据了解,这种专门的乡间私塾,在尤溪现存的土堡中仅在纪家土堡中存留下来;这种土堡、民居和私塾相结合的建筑,在福建全省都十分罕见。日前,记者一行前往探访…… 当年气派依稀可现 据考证,纪家土堡建于清乾隆年间,依山坡而建,围墙外有一条宽约1米的山间小溪环绕而过。土堡分为主堡和辅堡,主堡像个不规则的圆形,辅堡呈半弧状,两个土堡合在一起像不规则的葫芦状。而辅堡就是我们要探访的“纪家私塾”。 要进入“纪家私塾”,必须先进入纪家土堡开在西侧边的大门。虽然已经破败,门庭的气派和古香古色依稀可辨:青石作门框,四方形的柱础有浮雕花卉、竹节、鱼鼓、葫芦、芭蕉扇、花篮等纹样。 尤溪“纪家私塾”:大山里的“三味书屋”穿过气派的门庭,有数条通道可通往纪家主堡。我们踏着主堡西侧的石阶,拾阶而上。到了第四个台层,土堡西侧的围墙辟有一道门,这就是进入“纪家私塾”的堡门。 这道堡门也由青石加工而成,门额上浮雕四只蝙蝠捧着“福”字——纪家祖先是想告诉后生们,只有学好四书五经,才能四季有福、福气冲天吧。 纪家主堡与纪家私塾之间的土墙很坚固,墙上有墙帽和翘角的屋脊,脊芯留白处还残存部分彩绘花卉,不仔细观察,已经很难辨识。通往私塾的青石阶历经岁月风雨,已被磨得发白。推门进去,展现眼前的是空阔的场地,种着一些蔬菜,没种菜的空地全是杂草丛生,面积近1500平方米;西侧有一幢两层土木结构建筑,南边高出两个台层还有一排更为简易的土木结构建筑。 娱乐休闲场地齐全 私塾中间的那片场地,原先是用三合土打制地板,据说是学童操练地方武术和读书之余的玩耍之地,相当于现在的学校操场。在那片场地的下方,从前还有一个池塘——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杂乱生长着几丛芭蕉树和野草。 南面较高的台地上,据说原来也有一排古屋,被火烧毁后,住在这里的纪家后人重筑土木结构建筑,已不是当年样式。靠西墙的两层楼建筑,则是仅存的旧私塾学堂。这座建筑一楼有左右两间学堂,每个房间目测约有10平方米,正中间的是厅室,可能是文娱活动或私塾先生备课的场所。二楼因为连接山边,则比一楼多一间学堂。 我们登上二楼,发现屋顶漏了,木板已被侵蚀。小心翼翼地踩着腐坏的木板,走进屋内,西面靠墙的木板十分破败了,墙头的野草已长进屋里。四壁空空荡荡,墙壁已剥落,很难找到当年的印迹了。 当我们从“纪家私塾”的学堂里走出来,感觉四处有些冷寂,有些荒凉。走回到进入私塾的那道门,回望处,禁不住叹息起来,依稀间,仿佛回到从前:长辫子的先生夹着书,孩子捧着书摇头晃脑读着古书,读声朗朗,在小山村传出很远很久……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纪家私塾”单独构建于辅堡内,远离住房、厨房,这大约有让学童远离美食生欲、寝寐生懒的功能,让孩子们可以排除干扰,静心功课,专注勤学。当地老人回忆,“纪家私塾”起初只招纪家学童,后来也逐渐放开,招收周围山村其他姓氏的学童。 土堡内的留守老人 整个纪家土堡占地7600平方米,作为辅堡的“纪家私塾”占了五分之一的面积,可见纪家祖先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相当重视。 仍住在纪家土堡的郭冬英老人,今年65岁了。她告诉我们,据她公公生前说过,纪家土堡曾经发生过一场大火,把土堡和私塾都烧毁了不少。郭冬英老人10岁从隔壁村嫁到这里,不过,她并不知道火灾发生的具体时间。纪家土堡在解放前后,还住着许多人家,十分热闹。如今,还有3户人家,大多是留守老人,显得很冷清。 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 “纪家私塾”作为纪家土堡的一部分,同样是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诸多原因,却在逐渐破败中,急需修缮保护。 近年来,尤溪县对文物工作高度重视。据悉,土堡作为尤溪县继朱子文化品牌的又一张文化金字招牌,尤溪县在启动“尤溪土堡”修缮、保护工作步伐的基础上,也已尝试开展土堡建筑的研究、总结和提炼工作,吸收和利用其中的精华。同时,还组织力量加大宣传、开发力度,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人走近“尤溪土堡”,领略其特色魅力。 据尤溪县博物馆馆长梁文斌介绍,土堡抢救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眼下县里正积极争取了一些经费,对纪家土堡及“纪家私塾”进行修缮,并争取将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 张德遴 邱慧敏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