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再出发”“一区三中心”将成厦门新引擎
先行先试 特区政策有了新优势 12月1日,零时。 厦门市国税局办税大厅内灯火通明,三巨通运(厦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办税人员小赖通过大厅自助终端,顺利提交了厦门首张“营改增”纳税申报表,并通过税务部门、国库、银行同步实时扣款,成功入库了首笔税款。 从11月1日零时顺利开具发票,到12月1日零时许成功完成首笔纳税申报,两个关键节点的顺畅运行标志着厦门“营改增”新旧税制转换工作已初步完成,试点工作进入平稳推进阶段。 像三巨通运这样受益于 “营改增”的企业,在厦门涉及6大行业,有近7000家。厦门从11月1日正式实施“营改增”试点,预计“营改增”改革实施后,将可为厦门企业减轻税负12亿元。 “特区政策有了新优势。”市发改委主任熊衍良介绍说,一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土地、财税、金融、文化、对台交流便利化等一批事关全局和重点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事项获批实施,取得了重大突破。 土地政策方面,《2006-20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金融方面,跨境人民币代理清算取得重大突破,新台币兑换量和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分别占大陆地区的1/4和1/7,居大陆各城市首位;一批银行、基金、创投、证券及期货机构相继成立,海内外金融机构“云集”厦门;“一行三会”明确支持厦门开展一系列两岸金融产业合作和业务创新。不仅如此,《综改方案》明确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的一批重大政策取得突破。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交通运输部初步同意授权上海航交所与厦门航交所合作编制发布两岸集装箱运价指数。 此外,在重大项目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翔安国际机场获得明确支持。 一区三中心 带上新引擎再出发 穿过翔安隧道,在海翔大道以南,那里是“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的所在地。 在示范区现场,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造地工程,大型车辆来回穿梭。以前成片的滩涂和废旧田已不见了踪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平整土地。 作为全国首个以两岸产业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合作示范区将在两岸的合作、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举措,它也因此被誉为比特区还特的厦门“新特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