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 福清处处“做上元”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人们就迎来了中华民族重大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这一天,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要举行社火活动。当夜,皓月当空,人们沿街张灯结彩,燃放焰火,耍龙舞狮,同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欢聚,其盛况比除夕夜还热闹。 据说元宵节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东汉明帝时,佛教盛行,佛教徒有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的仪式。明帝笃信佛教,乃命宫中效仿佛寺点灯敬佛,民间士族庶民也都加以仿效。于是这一佛教节日便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盛大的民间大节。也有讲元宵节源于道教,因为道教把一年分为“三元”,分别代表天地人三宫。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于七月十五的“中元”,十月十五的“下元”合称“三元”,故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事活动开始并不隆重,汉时仅一天,唐代延为三天。宋代帝王倡导与民同乐,又延为五天。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庆祝胜利,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为“上灯”日,十七为“落灯”日,这样元宵节便延长为十天。今天各地元宵节活动多由十一开始,十五结束,历时五天,这是从清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惯例。 福清地区历史上把元宵节称为“做上元”,亦即庆祝上元节之意,且各乡村社境时间不一,由正月十一至廿九日都有。节事活动丰富多彩。最主要有办灯会,放焰火、猜灯谜、燃孔明灯、游灯、游神等,各地还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稻草龙、板凳龙、排长桌宴、耍龙灯、舞狮子、打太平锣鼓、踩高跷……城关地区还有过利桥、讨吉利的风俗。 元宵节上,吃元宵也是一大节俗。元宵又称“汤圆”、“浮元子”。是用糯米磨粉制成的食品,内包白糖,花生、芝麻、豆沙、枣泥、果仁等。也有用猪肉末为馅,制成咸元宵。新厝地区的元宵丸子不是包的,而是把馅放在糯米粉中层层“滚”成的。元宵节吃的元宵多为汤煮、也有油炸的。 关于元宵节,还有许多传说。传说远古时代,毒蛇猛兽多,常常四处伤害人畜,人们就组织起来猎杀它们。有一只天帝身边的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也被人们无意中射杀了。天帝因此大怒,下旨天兵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要把人间人畜全部烧死,以替神鸟报仇,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人间百姓受难,便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来到人间,把天帝要放火的消息告诉人们,并教人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在各家各户张灯结彩,燃爆竹、放焰火来迷惑天帝,让他们为人们已经被天火烧光,以此躲过劫难,于是这天便成了一个传统节日了。 也有讲元宵节事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创设的节日。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儒弱,大权被吕后把持,惠帝死后吕后更变本加厉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氏死后,诸吕更图谋篡夺刘氏江山。此时皇族齐王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召集老臣周勃、陈平共同平定诸吕之乱,并立刘邦次子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平吕之功,便在平吕之日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之日,于是便有了元宵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