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民俗的客家元素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我第一次在宁化县石壁村客家人宗祠见到一些客家人展品时便觉得,就生活用品和习俗而言,客家与福清父老乡亲极为相似,福清可能是客家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是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不敢妄下结论。今年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三明市举行,我再一次想起福清民俗中存在客家元素的问题,于是找来《福清市志》、《宁化县志》,以及一些客家研究的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福清民俗中不仅有丰富的客家元素,而且福清至今还有客家后裔。 一般来说,服饰是表现民俗传承的重要标志之一。据《福清市志》记载,明、清时代,福清男女分别上穿对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宽,衣长至膝盖;下穿至脚面的裤子,裤脚宽大。富室男子穿长衫、马褂,头戴珠帽。这与宁化县石壁村客家人宗祠的展品一模一样。客家历史资料也记载,客家人在清代不论男女多穿“大襟衫”,儒生穿长袍。普通男子时兴穿长袍,短衫,戴瓜皮帽(福清称珠帽)和礼帽。 建房民俗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客家人建房,从选址、奠基、上梁、乔迁,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民俗。选址依照传统“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及“取龙沙”“看龙脉”的习俗进行。上梁时在梁的正中间贴上用红纸画的八卦图,在梁两端挂上装有五谷杂粮的红包袋。建灶也要选择黄道吉日,灶的方位、形式、方向都有讲究,不能随意。新房子建成后要“出煞”,防止鬼神侵入。这些习俗在福清民间依然随处可见。据《福清市志》记载,福清人建房子都要选择黄道吉日破土动工,上梁时在梁上挂红布条,在梁的两端挂上装有五谷杂粮的红布袋。上梁、完工都要摆酒席。房屋建成后要马上入住,以防止鬼神侵入。 客家人婚姻习俗基本上保留了周朝时的传统,如纳亲,即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即送庚贴,也称“问八字”,要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放在家里三天平安无事,才算“和合”。纳吉,即把占卜结果告知对方。“和合”成功,就可以送“定亲礼”。接着是“请期”,即“提日子”,选择结婚日子。结婚前一两天铺床铺,要请子孙满堂的妇女“安床挂帐”,方为吉利。嫁妆一般为衣物、金银首饰、箱子、梳妆台等。客家女子出嫁称行嫁,出嫁前几天就不能出门,要在家里梳妆打扮试穿新衣服。出嫁前一天必须洗澡,然后脚不能接触地面。哭嫁是客家女子的必修课,出嫁前几天就要开始不断放声大哭,以表示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激之情。上了新人轿还要一路哭着离开。而花轿一出门,娘家要鸣炮关大门,以免财气被带走。到了丈夫家,新娘一出轿门,脚要踩在米筛上,才能进厅堂举行婚礼。新婚之夜闹洞房,听床话。这些习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福清民间还非常流行,许多程序和客家习俗如出一辙,只是经过“文革”后,一些地方被当作“四旧”破除而没有传承下来。 在丧葬习俗以及岁时节俗方面,福清人和客家人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比如临终者要移到厅堂,不能在卧室断气。亲人去世,要由族内子孙去向亲戚报丧。服丧期间亲人要按照亲疏关系着不同丧服表示哀悼。还有腊月二十三祭灶,除夕贴春联,祭祖宗,吃年夜饭,大年初一不扫地、不动刀、不骂人。立春接春,元宵节挂花灯,农历二十九拜观音,端午饮雄黄酒,七夕求七巧,农历七月十五超度亡灵,农历八月十五拜月亮等,这些节日习俗及庆祝方式,福清各地的做法和客家人几乎都是一样的。 福清民俗中这么多客家元素,与历史上有客家人在福清居住生活过,以及现在还有客家人的后裔关系密切。根据客家史料记载,秦汉之际,北方汉人就开始南迁入闽。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以后,乃至晋、唐、宋,都有过几次大的迁徙活动。这些迁徙人群中,河南固始人多次出现在史料记载中,如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命河南固始人归德将军陈政与曾镇府更代,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鎮绥安县(今漳浦、云霄一带)。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固始人吴图久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驻扎福州。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刺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南下,经粤北入闽南地区。后王绪被害,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39年)攻占福州。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固始人黄轮率二子随王绪、王审知入闽。从河南固始入闽的还有詹缵、张敬斋、黄维淡、邓静。还有一些河南人经南京、杭州等地沿海南行,再入福建。显然,这些客家人从沿海南下进入闽江口之前,极可能在福清长时间居住,然后再转移到闽西山区。 据《福清市志》中关于福清人“部分姓氏渊源”记载,不少姓氏由河南省固始迁入,如现存的有龙田方氏、玉涧陈氏、深巷陈氏、旗山刘氏、玉唐吴氏,在唐代迁入;酒店何氏、玉街、蓝水何氏、御唐边吴氏是,明代迁入;岱石陈氏,五代迁入;后俸张氏,唐昭宗时迁入;鹫岭林氏,唐代随王审知入闽;杞店林氏,宋代迁入;宦街林氏,明代迁入;西江林氏,随王审知入闽;黄仑周氏,唐光启二年迁入;西唐郑氏、玉池曾氏,随王潮入闽。还有南厝陈氏原来祖居河南,北宋末年由南京迁入;后埔郑氏虽不是固始县的,是河南荥阳的,明中叶随戚继光入闽;瑶山王氏,唐代由河南蔡州迁入;还有一些姓氏祖藉是河南,后经过南京、杭州、汀州上杭县迁入福清的。出生于福清一都村、祖藉河南固始县的黄定(1130——1198年)还于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殿试第一,经过孝宗皇帝钦定为状元及第,官拜国子监祭酒。由此不难推断,福清民俗中的客家元素,就是由这些来自河南的中原汉人流传下来的,福清的这些百姓应是客家人后裔。 既然福清有客家人后裔,民俗中有客家元素,为何福清不是客家祖居地呢 我以为这很可能与客家人迁徙到福清以后继续北上有关。除了现在有据可查在福清的客家人姓氏外,当时更多的客家人应该是从福清进入闽江口,再转移到闽西山区,因为那里山高林密,更适合躲避战乱。还有一些可能漂洋过海迁徙到台湾和东南亚一带。根据客家史料记载,台湾和东南亚的客家人很多是从福建沿海出去的,福清地处沿海,客家人由这里出海极有可能。而那些留下来的客家人则慢慢融入福清当地,学会福清方言,成为福清人。同时,他们又顽强地保留了客家传统习俗,并且影响了土著福清人,成为福清民俗的一部分。不久前读到辛笛先生的《福清话的古汉语词汇》(见12月5日福清侨乡报),我以为实际上就是客家语言的遗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福清曾有客家人生活和居住过。 显然,福清民俗中的客家元素是客观存在的,它对福清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福清人的性格中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其实这仅仅是一方面,应该还有客家人的文化遗传。客家人四海为家,敢拼敢闯,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以及勤劳淳朴,节俭持家,乐善好施,尊老敬贤,敬祖睦宗,尊师重教,好勇尚武的传统美德,在福清人身上都有充分体现。因此,可以认为,福清民俗中表现出的客家元素,使福清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了紧密联系,福清人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各地站住脚,这与他们血脉中有着客家精神是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