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梦想照进现实--——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融入厦漳同城化建设纪实

阿秋秋
2013-01-14 10:24:57

朝良工业公司在厦漳产业对接过程中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图为企业员工展示公司精美的五金制品。 本网记者 苏雄锋 摄

冬日夜幕初临,天边一抹紫霞余晖,龙厦高铁角美站灯火渐明。角美站对面几十米处便是台商投资区东海冷冻食品公司。几乎每天傍晚,黄建裕都要从公司走过来坐动车回到厦门的家,翌日早晨,再从厦门赶到台商投资区上班。

  黄建裕是在投资区创业的“台商二代”,也是在厦漳两城之间生活工作的“钟摆族”一员。“回家只要半小时,方便快捷。”黄建裕笑着用闽南语对记者说,“同城化是‘好代志’(闽南语:好事情),相信随着同城化的推进,‘好物件’(闽南语:好东西)会越来越多。”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是我省加快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0年,省委八届九次会议首次提出,要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引领发展的格局; 2011年,厦漳泉同城化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召开,同城化进程的大幕正式拉开;2012年10月,第二批39个同城化项目在漳敲定,同城化迈进了重要一步。

  漳州台商投资区,这片地处厦漳城市联结处的热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发展契机。

  “同城化是我们的一个梦想,希望这个梦想照进现实。”这是台商投资区多数企业家、企业员工、农民共同的心声。漳州台商投资区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把台商投资区的发展放在同城化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主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公共服务体系等领域与厦门开展深度对接合作,全力打造厦漳同城化的桥头堡。”

  同城大道延伸同城梦

  “最快速度、最强力量、最高标准、最美景观。”这是厦漳同城大道先导段施工现场的醒目标语。时至寒冬,这里的道路建设依然热气腾腾。

  2012年2月开工的同城大道,为同城而建而延伸。这是厦漳泉同城化进程实施的第一个项目。项目起点分别位于角美镇官路村附近和角海路厦漳交界处,分别顺接厦门的海翔大道和马青路,主路段全长约26公里。这也是全省车道最多的无高架公路道路,每公里平均造价达2亿多元,比许多高速公路的标准还高。“建成后,主干道不设红绿灯、畅通无阻,从漳州到厦门市区只要20多分钟。” 中交三航局同城大道项目部副经理张峰说。

  同城发展,交通先行。台商投资区建设局局长陈溪南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是推进同城化的关键。”“主动上门”、加强对接。一段时间以来,台商投资区集中力量与厦门开展协同协作,基础设施同城化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

  ——设计同体。漳州市城乡规划局台商投资区分局负责人杨正廉告诉我们,全长7公里多的翁角路,就是由台商投资区“携手”与厦门一起“描绘”的,“用”同一家设计单位,“取”同一个名字,可以说是“不分你我、无缝对接”。

  ——建设同频。在台商投资区,双向14车道、88米宽的同城大道先导段建设快马加鞭,目前已完成投资2亿多元,主体工程有望明年完成。厦门则“同频共振”,海翔大道对应线路同期推进。

  ——规划同步。着眼长远,两地专家学者持续交流、密切磋商,根据《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计划由翁角路厦门段接入台商投资区城区的城际轨道1号线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内启动建设。

  正在实施的同城大道,业已开通的动车,即将开建的城际轨道……这一切同样让穿梭于两地的“钟摆族”充满期待。“如果说动车是加快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将来路上的、空中的建设就把时空距离完全抛开,两地就真的连为一体了。”台商黄建裕认为。

  产业合作上演双城记

  产业合作,是同城化的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曾几何时,凭借着与厦门海沧接壤的“地利”优势,台商投资区一度是承接厦门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一方有资源、有模式,但缺土地;另一方有土地,但缺产业、缺模式,双方的“一拍即合”成为早期合作的典型样本。然而,“简单复制”的承接显然并不是长远之道。立足未来,台商投资区在产业对接上有了更深的思考。

  “近年来,在产业对接过程中,我们努力探索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即在错位发展中推进产业纵深对接。”有着二十多年招商引资经历的台商投资区经发局局长黄天寿告诉我们,台商投资区正在着力打造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强的产业格局。

  厦漳金龙客车的生产布局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漳州金龙一方面与‘小金龙’(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共同管理漳州厂区厂房、员工、设备,共同生产部分公交车与中型巴士,另一方面自身独立建设六大配套厂及生产‘新福达’客车,并将配件返售厦门。”漳州金龙客车公司总经理张致平说,“这既有交叉,又有区分,不是‘搬家’承接,而是错位合作。”

  错位发展使漳州金龙迅速在同行业中做大。该企业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联合厂房即将完工,由漳州制造的新型suv也将于近期试投产,这是漳州金龙独有的车型产品。

  与漳州金龙一样,更多的企业在同城化的产业对接中受益。“公司已经整体由厦门‘移民’,‘定居’台商投资区。”台企朝良工业公司在转移中实现转型和升级,企业生产规模一下子扩大了三倍,年产金属扣具1200万件,成为中国‘小五金’之王。

  相中同城化的大好机遇,漳州食用菌产品龙头企业绿宝集团不仅在台商投资区规划建设了350亩的生态工业园区,更把企业的商务运营部门挪到厦门观音山。“我们找到共赢点,去年‘9·8’展会期间前来洽谈的企业络绎不绝。”公司副经理陈伟介绍。

  同城对接,托起产业的明天。根据规划,到2020年,台商投资区将形成一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集群和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000亿元。

  “两城一家”渐进春天里

  漳厦边界的白礁村,毗邻厦漳跨海大桥,另一侧就是厦门的青礁。两村的口音一致、风俗差不多,姓氏也大都是“王”和“颜”。年近古稀的王老伯整天盼着同城化,他说:“现在每天从厦门开到角美的公交车都要经过我们这里,角美一天也有好几班公交车开到海沧,白礁到青礁就像串门一样方便。”

  王老伯所说的公交车即是往返于厦漳之间的709路和853路公交车。“709路,22部车,每五分钟一趟,由角美动车站开往海沧石塘,853路则由厦门海滨大厦驶回台商投资区。”角美公交公司总经理林志忠介绍说,709公交线路广受欢迎,运营不到三个月即达117万人次。

  建设公交线路,仅仅是台商投资区推进与厦门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工作之一。从条件最成熟、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漳州台商投资区把为民惠民作为同城化的出发点,推进多个同城化民生项目,推动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使“两城一家”渐进春天里。2011年,漳厦几十家医院实行医学影像检查与检验互认; 2012年12月,漳厦共同拓展e通卡应用协议签订, 一卡在手即可在厦漳两地坐车、买东西甚至缴费。

  同城化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又反哺同城化。如今的台商投资区与厦门“两城一家”的梦想越来越近,以往的生活在厦门、工作在漳州的模式正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安在了台商投资区。这一说法得到了房地产商的有效印证。龙泉华庭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吴亚毅高兴地说:“公司旗下两大楼盘龙泉华庭、龙泉御墅有五成销售给来自厦门的客户,其中更是以年轻人居多。”

  ⊙本网记者 吴鹏举 苏雄锋 通讯员 陈文亮 刘志祥 林艺娜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