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寺千古迷案——叶向高身后故事
清朝初年,福清旧城区小北门内柳池头地方有个尼姑庵。民间流传说是叶相的孙女出家当尼姑的地方。又传说此庵曾经是“皇姑寺”。庙内正殿上方题有“朱氏夫人庙”的匾额。一个尼庵有三个名称(尼姑庵、皇姑寺、朱氏夫人庙),其原因是什么 许多人都不得其解。 直到清光绪末年,福清县城有个官家子弟黄师升。他多次到过这个尼姑庵,总想探究这“一庵三名”的原因所在,可是包括住庵老尼妙惠师太在内,没有一个人能说出究竟来。黄师升认为,这“一庵三名”将成千古不解的谜案。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深秋的一天,这个谜,终于得到破解。 这天,黄师升与往常一样。从石狮巷信步来到柳池头,看到今天的尼姑庵,与往常日子的气氛有些不同。许多人在庵堂门内大天井中,大家都摒声静气地倾听一个中年男子在讲说“一庵三名”的掌故。 这位男子,虽是乡下人的装扮,却有一股读书人惯有的气度。他语言清晰,叙说过程犹如当时流利的说书人在讲故事的架势。黄师升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发出深深叹息。待乡下人说完,他才挤身趋到这个乡下人面前,双手一揖,说:请问这位大哥尊姓大名,何以得知这“一庵三名”的来历 这位乡下人见到有人动问,且是一个官家少爷模样的人在向自己打招呼,也就双手抱拳,回礼说:在下乃北门外洋下村,小字余德崇,这“皇姑寺”中的早年“皇姑”,是在下先祖有淑德的老祖母,所以这“皇姑寺”的来历,是在下祖祖辈辈传下的。只是早年害怕官府的迫害,对外不敢声张。现在朝廷自顾不暇,在下才敢为众人解惑。若说得不妥,请兄台指教指教。 黄师升听了,不但感到“一庵三名”之谜得到破解,更感触的是一个王朝的更替,都要一大批人家破人亡,不仅被驱使去拼杀的平民百姓和无辜的臣民如此,被推翻的旧王朝的皇亲国戚更是如此。有感于此,在他后来所作的《玉融志异》中记上了这一则悲怆的历史故事: 清顺治四年(1647)冬至的福清县城,被清兵两度攻破后,经兽性的杀戮洗劫,显得特别萧瑟荒凉。今天虽是冬节,却没有往年那样的节日喜气。居民们过节不敢燃放鞭炮,以免清兵来找麻烦,致使千年的古城在节日中竟然死寂无声。傍晚时分,天上又下了濛濛细雨,刮起凛冽的西北风。几家不起眼的店铺,早早关了店门,街上的行人也渐渐地稀疏了。整个县城,被寒冷和恐怖笼罩着,给人的感觉没有一点生机。就在这时,叶相的长孙益藩带着益荪、益苞两个弟弟和家仆叶仪从后叶赶回县城。他们今天一早回港头后叶祭祖,因为在非常时期,主仆四人不敢骑马和坐轿,午后即徒步赶回县城双蝴蝶过节。当他们走到县坪彳前,就听到几个男人的厮打声和一个女人“救命呀”的哭喊声。声音出在自家门前,以为是家中出了什么大事。这时的人们,都是惊弓之鸟,时时刻刻都怕灾祸突然临门。他们不约而同的快步赶到现场,一看,眼前七个男人正在拼命殴打一个年轻女子。其中一个男人一手捂着流血的右耳,叫喊着“打,死命地打”。益藩见势断喝一声“住手”。七个狂徒突然听到有人喝声阻止,不觉一惊,但很快就凶相毕露,以为眼前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不是他们的对手。马上放了女子转向对付益藩。叶仪见状挺身向前护卫着主人,他曾经学过武艺,练过拳脚。三拳两腿,就把冲到前面的恶棍打翻在地。其他六个刁徒一起围上来对付叶仪。这时益苞急了,敲打双蝴蝶大门,喊着“快开门啦”。大门一开,他就朝着门内大喊,大家快出来!叶相曾孙进晟、进昱兄弟和家中男佣们,一哄冲出家门。只听益藩一声命下:把贼徒们扭送县衙。 诉至此,这女子又痛哭在地。经叶家女眷们劝慰后,她才慢慢地平静下来。益藩听到此,才明白这女子的身世:原来她是万历弟弟潞王翊镠的女儿,按辈分,她是崇祯帝的堂姑。崇祯元年,崇祯帝为了团结皇族,一登位就对亲王、世子、皇姑、姐妹进行敕封。这位潞王之女敕封为“建昌郡主”。因潞王早死,她随长兄世子常芳到封地卫辉(今河南汲县)。卫辉城被李自成部队攻破后,潞王一家逃难到杭州。不久杭州又被清军包围,无路可逃,常芳投降满清。建昌郡主持节不降,化装成平民女子逃出杭州,孤身一人南下福建,想来福清投靠叶相。叶相已逝,她感到失望无靠。幸好益藩立即召集全家人等,宣布两件事:一,全家人不论主仆,对此事都要守口如瓶,不许对外泄露。二,从今起,全家人都认这位皇姑为“先祖孙女”,请皇姑暂时委曲,称作“小姐”。 世上无不透风的墙。叶相府收留一个来路不明女子,福清城乡有所传闻。这事还怪益藩处事一时疏忽,原因七个歹徒被送县衙后,一来县官怕初立政权不稳,这些歹徒多有来历,若依法惩办,其党徒会借口兴风作浪。二来又收受了其家属的贿赂,就想从轻发落。益藩兄弟出于义愤,向县令据理力争,必欲依法定罪。这样一来,歹徒虽被流放充军,但叶家为何如此出力,必然有人议及是因叶府收留被迫害的来路不明的女子。若“收留亡国皇族女子”的真相败露,就会危及叶府的安全。满清占领福清后,为了笼络汉族士大夫,对没有反抗行为的汉族名门贵族,取宽容态度。他们对叶相这样颇有清名的后代,自然不曾加害。但若此事被官府知道,这叶家就难保安宁。益藩想到此,后悔莫及,几天来他寝食难安,总在筹算着安全之策。几天后,他做出了决定:让建昌郡主以叶相孙女名义,出家尼姑庵,带发修行。 建昌郡主出身皇族,又经磨难,其为人处事,自然与一般平民女子不同。在柳池头尼姑庵半年,深得住庵老尼和众多香客的赞许。一日,北门外洋下村失意书生余长厚进城,听到尼姑庵新近有一叶府孙女带发修行,感到好奇,就来到尼姑庵。一见,果然感到与众不同。他饱读诗书,本想考取功名,报效朝廷。但转眼间江山易主,他又不肯屈节投身异族留下骂名。因此他屡次婉拒征召,也不参加满清科试。新近又死了妻子,而立之年,自会想到续弦。今日见到称为叶府孙女,带发修行,他想,这“带发”二字,说明她并不想决断尘缘 而他心中又有“曾似相识”之感。他想“莫不是前世姻缘今生定” 于是决计让媒人到叶府提亲。 益藩见有人为郡主提亲,心中有一种舍去重负之感,他又深知提亲人的身世和为人,认为最合适不过,就一口应承下来。并连夜派一个稳重的仆妇,到尼姑庵偷偷地把郡主迎回叶府,对她提起婚事。建昌郡主逃得性命,有了栖身之所,对叶府感恩戴德。但她也感到尼庵这地方,人来人往,人多口杂,难免不走漏风声,又听益藩说到这个提亲人不肯委身降清,更是感动。想到此,她只淡淡地说:全凭恩公做主。这事就谈成了。 建昌郡主嫁到洋下余家后,人们只知她是叶府孙女。她为人谦逊,奉侍公婆,善待妯娌,深得全家人的敬重。往后,满清政权逐步稳固,对逃散各地的皇族的追查,也渐渐地放松了。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帝在修《四库全书》时,对叶相有极高的评价。这时,人们的戒心也松懈了,“皇姑”的身世也被人们渐渐识知,这就有了文本开头“一庵三名”的谜题故事。 >>>相关链接: 黄师升《玉融异志》:皇姑寺 柳池头尼姑庵,俗呼皇姑寺。相传叶女出家地。而称如是,久求其说而不得。丙申,洋下村余德崇言,明亡,朱氏裔甚流离。崇祯有姑,间关至闽,以叶文忠故相也,来依之。文忠已没,公孙义不忍却,而清网尚密,惧获罪以匿故国子女者。乃托言已姑焚修,久之,归余氏。今庙主固提朱氏夫人。因出示敕牒一道,为崇祯元年敕“建昌郡主”,糜碎仅可辨。文字事迹,固敕考索而定也。 歹徒送走后。益藩转向被打在地的女子说:这位姑娘,天这么冷,天下又不太平,你何缘孤身一人还在外面。这位女子被打得奄奄一息。微弱听到有人动问,她下意识地拼尽气力说了一句:“俺找叶相国。”益藩一惊,警觉地察看四周,见没有行人后,轻声说,你是何方人氏,找叶相何事 女子说,俺要见了叶相国才能说。益藩答道,我就是叶相的儿孙,有什么事就对我说吧,女子一听是叶相府的子孙,一下子感到有了希望。一边对天叩拜,一边用颤抖的右手伸进怀里,拿出一纸崇祯帝的敕牒。虽然牒书已经破损,且沾满汗渍和污垢,但仍然可以看出其中“崇祯元年敕封建昌郡主”的御笔文字。益藩立马吩咐益荪:快叫丫环来,把这位姑娘扶进家里再说。 众人和小女子都进入叶家后,益藩吩咐叶仪紧闭大门,并叫丫环端来一碗热粥,让女子喝了暖暖气。随后说,你找叶相何事,现在可以说了。这女子还是坚持要见了相国才说。益藩无奈,只好说:先父已经辞世二十年了。说着,把她引到大厅正殿,指着中央一尊铜铸叶相坐像,说:这就是先祖的遗容。女子一见铜像,大喊一声“老相国呀”,连爬带哭地来到叶相铜像前,俯伏在地,哽咽地哭诉着: 老相国呀!只恨当年伯皇不听您老人家劝谏,以致国破家亡。太祖创下的三百年江山,废于一旦,朱氏满门或惨遭杀戮,或作鸟兽散。哀家父王早逝,幼失怙恃。不意今日又遭惨祸。卫辉城破,不成器的长兄世子常芳逃至杭州降清。哀家孤身一人,辗转一年多,一路行乞,隐姓埋名来到福清,以为满朝文武在这天变年头,只有老相国对皇家忠心不二,可以投靠避难,不想相国您却早早地弃哀家而去,茫茫苍穹,何处是哀家可以藏身之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