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耄耋老人守护泉州“古海关”

柳絮飞扬如雪花
2013-03-04 12:03:30

本报讯 在泉州水门巷的市舶司遗址,有6位耄耋老人,他们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这座“古海关”遗址,感动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受到韩国、日本、蒙古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专家学者的高度称赞。2月27日,一位从北京调到泉州海关的官员在参观市舶司遗址后,欣然留字称赞老人义务保护“古海关”遗址的公益行为。

据了解,福建市舶司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于泉州,范围北至泉州市新门街,南至水门巷竹街,东至中山南路,西至水沟巷。1472年,福建市舶司北迁福州后,泉州市舶司逐渐荒废,仅存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市区水门巷内,是我国现今唯一保存的“古海关”遗址,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80岁的肖宝汉老人就住在市舶司遗址附近。为更好地保护“古海关”遗址,在肖宝汉等老人的奔走下,泉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2003年批准交给水门社区保护小组管理。保护小组现只有6位老人,且都已年过古稀,但大家依然热心地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连倒在水沟里的文物保护碑,也是老人打捞后并重新立起来的。据肖宝汉老人介绍,遗址的主体部分——水仙宫由于年久失修,翻修前破损不堪,多处坍塌成为危房。2005年经市舶司保护小组发动捐款修复部分遗址建筑,并设置福建市舶司纪念室。但2007年2月连日暴雨,市舶司纪念室屋顶全部塌陷。经过前后三年多的集资、筹备和重修后,泉州市舶司文史纪念室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由于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对外通商口岸如广州、杭州等地的市舶司遗址因年代变迁,俱已湮没,无迹可觅。因此,保护和修复泉州市舶司遗址这一中国海关历史物证,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海关历史文化十分重要。

据了解,每天来此参观的客人很多,有来自韩国、日本、蒙古国等国的专家,也有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学者。说话间,肖宝汉向记者展示了专家们的签名本,专家在签名本上对老人保护古海关的公益行为给予了高度称赞,专家们认为,几位老人对保护和修复市舶司遗址所做的努力意义深远。

据老人介绍,2007年6月,文化部以泉州为核心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泉州市舶司遗址等相关项目,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代表名录。(记者 洪亚男)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