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十大杰出书画家”王渊菊先生
振迅天真若有神——记“中国十大杰出书画家”王渊菊先生 王渊菊: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联合国国际文化艺术总署理事、中国书画院和中国八一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兼终身客座教授、日本国艺术书道院客座教授;他的名字与沈鹏、黄永玉、韩美林、莫言、张艺谋等大师级的艺术家们并列在一起,并驾齐驱;他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艺术人物”,并获得2011年度“中国十大杰出书画家”荣誉称号。有关他的艺术生涯和成就,cctv、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以及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北美、菲律宾等境内外近百家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他的传略和作品入编国家人事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日报社、人民画报社等编辑出版的数十部典籍…… (一) 王渊菊,字潜观,别署笔耘轩主,现居住在福清市东门富丽华花园。 1945年12月,王渊菊出生在沙埔江夏村一贫民家庭。王渊菊的少儿及初中时代是在故乡度过的,直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躲避饥荒,全家迁往南平开荒种地。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在南平、邵武一带当过工人、教师、记者与国家干部,直至1993年退休,在闽西北地区他度过33年的光阴岁月。 少年时期的王渊菊酷爱书法艺术,但苦于家庭贫穷买不起笔、墨、纸,从小他就喜欢白天在沙土上划划写写,夜晚读帖。小时候的他,只是学文字书写结构,对汉字的点、横、竖、撇、捺以及如何藏笔露峰,熟记于心。那时,他只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写一手的工整的字。 王渊菊说,他自幼喜爱书法,是源自于小时曾到过灵石山,看到石壁上刻着比他个头要大上好几倍的“福”字,那时,他只是感到很惊奇:“写这‘福’字,得用多大的笔啊!”他几乎问遍了所有的人,但没有人能告诉他这世间上这么大的笔在哪 只有他的启蒙老师告诉过他:“这么大的笔,有!马良神笔!”从此,幼小的他每天憧憬着将来也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马良神笔”,写出天底下最好的毛笔字!为了此,暗地里,他比同龄的少儿朋友付出不知多少倍的努力,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二) 年轻时代的王渊菊曾在《闽北日报》社从事新闻采写工作。在6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经常深入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民间疾苦和劳动艰辛,写出大量贴近民间、贴近百姓的好新闻。在这一时期,王渊菊接触了闽西北山区农民家中许许多多的古碑名帖,许多摩崖石刻上的书法,更是让王渊菊沉醉其间而流连忘返,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所折服。6年的记者生活,让王渊菊拓宽了视野和眼界,也为他后来的书法创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王渊菊到邵武化肥厂工作。那时的王渊菊不仅长得十分的帅气,而且他的人生道路铺满鲜花,但豆蔻年华的他怎么也没想到, 1972年7月的一场意外工伤,几乎把他的一生全给毁了。与死神擦肩而过,死里逃生的王渊菊落下了腰椎损伤和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他跌入了深渊。 一天,王渊菊阅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文中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段话,给王渊菊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由此他产生了与逆境抗争的巨大勇气。 他想到司马迁遭腐刑尚能完成《史记》,这世间还有什么困境而不能冲出呢 也许,自己的不幸还真的应了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想到此,王渊菊立志以儒学立身,重塑一个“我”,他重新提起了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手中的这支笔,书写最美丽的人生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