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烘焙业竞争激烈 部分面包店以副业撑门面(图)

食不在来
2012-03-19 11:13:38
在面包店里喝咖啡在厦门已不少见。(资料图)
在面包店里喝咖啡在厦门已不少见。(资料图)

  厦门网-厦门商报讯 记者 | 巫菁

  本报近日报道了《“特香包”刮走“十二级台烘”》(本报3月15日b3版),引起厦门烘焙企业关注。记者就此追踪发现,厦门烘焙业已经十分拥挤,尽管如此,外来品牌攻势仍然猛烈。而“一个面包就赚几分钱”的现状,也让烘焙企业开始“不务正业”,用“副业”撑门面。

  单卖面包撑不起门面

  “几乎所有的门店都在亏钱。”提起自己的“主业”,烘焙业人士摆脱不了“卖面包不赚钱”的尴尬。“向阳坊和安德鲁森双双进入厦门的时候,价格定得很高,因为产品新颖也一直很畅销。”一家台湾烘焙业者说道,当时的特香包虽然受冲击,但是还是赚钱,只是赚的少。

  “现在不行了,店租、原材料成本和人工费都是很大的压力。”该业者说道,如果原来10元钱的面包有一元是给店租,现在有3-5元给了店租。除此之外,不少烘焙业花了大笔的开销在广告宣传上。“向阳坊刚来厦门时,第一笔就花了60万元做广告。”厦门面包与咖啡协会会长刘翱对记者说道,现在不仅是厦门本土烘焙业利润薄,台湾的也是一样,所有烘焙企业都不好过。

  厦门烘焙业“打群架”

  不由得烘焙企业不叫“苦”,据了解,从1976年的特香包到最早有包装的优思麦,再到1997年向阳坊和安德鲁森,还有后来异军突起的85度c和去年年底进驻厦门市场的超雅乳酪,厦门烘焙业集聚了各路豪杰,多数为台湾烘焙企业。与此同时,外来品牌如泉州全芳也在短时间内布局市场,亮相率不断增高,近日又传来了将会继续扩张的消息。

  “在台湾一条街上会有十几家卖太阳饼的烘焙店,厦门现在市场情况也是这样。”特香包总经理郭叔平摇摇头告诉记者,台湾有观光旅游可以支撑这样的特色消费,厦门没有,竞争比台湾更为激烈。这样的感慨不止郭叔平,在厦门的台湾烘焙业者也是深有同感。的确,只要随便到一条主要街道或者大型社区,五六家烘焙店是少不了的,与此同时,各家的价格战也从未间断。

  借门店网络“做副业”

  卖面包不赚钱,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开门店又为哪般 业内人士林先生向记者透露,其实烘焙企业靠的是在社区开店的网络优势,搭建起销售平台。在面包店里可以看到,从饮料到零食,面包店的一角更像是一个小型“杂货铺”。

  郭叔平告诉记者,面包利润低,但是饮料、咖啡等是比较赚钱的。从前只是以社区店的口碑营销和多开店面来做市场,现在特香包也尝试通过新的营销模式来提升利润空间。

  除了做社区平台外,烘焙课堂也成了烘焙企业又一赢利点。在明发全芳焙烘乐园,记者了解到,diy做蛋糕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衍生了新的生意经,除了收取学费外,原材料收费也有利润空间。

  记者手记

  主业才是“立身之本”

  客观来说,“副业”增收的确是烘焙业经营的一个趋势,也越来越多烘焙企业重视“副业”的发展,不过,主业依旧是企业立身之本。“做好主业,特别是自己的王牌产品和市场定位是很关键的。”在采访的过程中,刘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对企业来说,获取利润是天经地义的,“副业”且看作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扩充需要。但是,不能因末忘本,毕竟主业才是品牌的根基,也是这些副业可以发展起来的基础,是面向消费者最直接的产品。

  其实,在厦门的市场上也不缺成功案例。比如同样是老字号,黄则和的发展有目共睹,它的主打产品如花生汤、年糕、粽子等,不仅在本地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关键的节日节点常常供不应求,而且正向外地市场不断扩张,形成了自已的一套模式。“他主业做得很出色,也有很明确的市场定位。”刘翱说。 (巫菁)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