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晋江200多方碑刻 将历史“拓”成一卷书
弘一大师撰写的楹联。 三位拓友初次见面 完成第一幅拓片 拓印的操作流程并不复杂,将一张宣纸事先浸湿,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接近干燥时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匀速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在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完成了。但到了实际操作时,许著华才体会到其中的难处。拓印讲究“天时地利”。因为湿度对拓印质量影响很大,所以“天时”最关键,干燥天气下要不断湿润宣纸,并且加快拓碑速度,潮湿天气则要加速干燥。地利,则是指碑刻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些碑刻处在高处,这便加大了拓印难度。当然,纸张及工具的质量也应当考虑其中。回忆起第一次碑拓经历,许著华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那时候用的纸张不好,工具也不行,又是第一次,拓得非常差。” 2009年年初,许著华和李作港、姜玉荣第一次碰面,便完成了他们的首次合作。当天,他们拓了三块碑刻,但最终拓印成功的是位于安海培基小学内的《明善堂碑记》。该碑刻现高146厘米,宽70.5厘米,因被严重破坏,碑刻的下半部分已无存,被平放在地上。许著华说,拓一块普通大小的碑刻花的时间较短,平均一个小时左右,而这块碑刻上积了一层泥土,因此在清理上花了较长时间。第一幅拓片完成了,由此许著华和李作港、姜玉荣迈出了“复制”安海历史记忆的第一步。拓印的次数多了,自然更加得心应手了,再回过头来看这幅拓片,许著华说那是个还不成熟的作品。虽然稚嫩,但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在往后的拓印过程中,像《明善堂碑记》这样出现损毁导致字迹弥漫的碑刻不在少数,有些查阅族谱或书籍尚可补全,有些只能留白,比如立于安平中亭东侧墙体上的《重修碑记》,因为风化严重,字迹弥漫不清,重修时间不详,其拓片多是白花花一片。许著华说,这正是他们拓碑的目的———在碑刻还未完全损坏时,拓下它的内容,只要清楚地拓下一个字,都对史料研究有帮助,“抄录或用相机拍下碑刻内容,可能有些字会看不清,这时候可以靠碑拓来辨认,哪怕是多一个字,都是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