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祭扫方式在厦门遇冷 代客扫墓1年仅接两单生意

食不在来
2012-03-30 11:11:18
市民还是习惯亲自到陵园扫墓。常海军 摄
市民还是习惯亲自到陵园扫墓。常海军 摄

  厦门网-厦门商报讯 记者 | 林君

  清明节快到了,厦门各大墓园将迎来祭扫高峰,车多人多路堵,这让许多市民感到无奈。其实近两年,厦门也推出了一些新的祭祀方式,比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

  但是,记者昨日调查发现,这两种新祭扫方式,多数市民都不认同,在感情上无法接受。

  [代客扫墓]

  问的人少下单的更少

  位于同安区的安乐永久墓园是厦门目前仅有的提供“代客扫墓”服务的陵园。去年年初,为扩大市场,厦门安乐实业发展公司推出“代客扫墓”的新式祭扫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代客擦拭墓碑、敬献鲜花2束、上香、点蜡烛2支、系寄思花1对、提供祭扫现场照片5张,照片发送到客户电子邮箱,费用为200元至250元。如果祭扫全过程要拍成dv片,则需要另加费用。

  “问的人少,下单的就更少了。”该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记者,从去年推出这项服务到现在,只做成两单生意,一个是因为出国,一个是出差在外赶不回来的。

  “而今年到现在,连个咨询电话都没有。”陈先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厦门人传统观念很重,许多人暂时还不能接受这种方式。“现在清明节都有3天假期,很多人把这当成与家人相处的一个好机会,大家都愿意自己来。”

  据了解,目前厦门其他陵园,像天马山、龙寿山、中华永久、薛岭山、文圃园等地都还没有请人代扫墓地的服务。

  记者昨日致电这几家陵园相关负责人,他们均表示,短时间内还没有提供此项服务的打算。

  [网上祭扫]

  两年注册百个用户

  前年,忆亲网推出“网上祭扫”平台,它借助网络将现实中的公墓“搬”到电脑上,只要拖动和点击鼠标就可以实现祭拜,完成鞠躬、献花、上香、敬酒、摆供品、烧祭品等传统祭拜活动。

  但是,据统计,“网上祭扫”推出近两年来,厦门本地注册建纪念馆的用户不到100名,还不到全国注册建馆用户的1/30。

  “这种新模式本来就需要一个被大众接受的过程,特别是在厦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很浓的地方。”忆亲网运营总监陈先生说,在厦门本地注册用户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而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偶像建馆祭扫的。

  除了忆亲网,记者在厦门其他公墓陵园的官方网站上也很难找到“网上祭扫”服务平台。

  厦大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蓝达居:

  “应急式”祭祀方式不符合传统文化逻辑

  “不管是代人扫墓,还是网上祭扫,都是一种‘应急式’的祭祀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逻辑,只能是暂时性的、零碎的。”厦门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蓝达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祖先崇拜文化未改变的情况下,不管是在厦门,还是别的地方,这种新方式都不会成为清明祭祀文化的主流。

  蓝达居指出,首先,从总体上说,厦门属于闽南社会,宗教信仰氛围还比较浓厚,人们对各种神灵持敬畏之心,供奉神灵,希望从神灵那里得到帮助,而想要得到神助,就必须诚心信神供神,所谓“心诚则灵”。人们觉得,不能亵渎神灵,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而逝去的亲人祖先是通过传统的丧葬仪式转化为祖先神灵,祖先也是神灵,但属于神灵当中的亲人,祖先神灵与活着的后代亲人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祖先神灵需要后代供奉祭祀,这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才吃得开。如果得不到后代的供奉祭祀,祖先神灵可能会生气,甚至对在世的后代搞一些“小动作”。如果得到后代亲属的供奉祭祀,吃得开的祖先神灵就会保佑自己在世的后代亲属在世俗社会上也“吃得开”。

  这样,祖先神灵与在世亲属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关系”。维持这种互惠关系的条件就是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之“孝”(表现为清明节或其他祭日亲自扫墓祭祀),以及祖先神灵对后人的保佑。这种特殊关系不能被代替,就像其他神灵不能代替祖先神灵一样,祖先的在世后代也不能用非亲非故的其他人代替。而代人扫墓和网上祭祀都破坏了这层特殊关系,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力量。那么,其不受社会普遍接受就是可以预料的。

  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国家已经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为市民清明出行、返乡祭祀提供了方便。从具体操作上看,这也大大压缩了代客扫墓的商业市场。

  多数市民认为:让人代替祭扫是对亲人不敬

  针对“代客扫墓”和“网上祭扫”,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有人否定有人赞同,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表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

  “怎么能让别人代替扫墓呢 这简直是对逝去亲人的大不敬。”75岁的老厦门人黄先生听到记者的问题有点激动,他觉得一年也就祭扫那么一两次,再忙也应该亲自去,这是对过世亲人最起码的尊重。黄先生说他自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也不允许后辈们做这样的事。

  已经定好清明节当天去墓地祭扫的陈小姐也认为,扫墓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应该本人亲自去。陈小姐说,她家是个大家族,每年清明节一大家子人都要聚在一起,备好祭品,到墓地祭扫先人。

  “在墓地,大声说话都是不被允许的。大家通过扫墓来寄托对过往亲人的思念,这是一件很严肃慎重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替代呢。”陈小姐说。不过,她觉得,如果能在网上给自己的偶像建个纪念馆,随时可以上去祭拜一下,似乎还不错。

  (商报记者 林君)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