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溪中心小学:网络“加油站” 教育“梦工场”

一个仓鼠朋友
2013-07-11 15:38:20

网络“加油站” 教育“梦工场”

——渔溪中心小学充分利用网络,探索特殊生教育模式

  网络时代,如何为青少年的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渔溪中心小学构筑家校两位一体的立体化网络教育,把网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加油站”,开创新时期利用网络教育特殊生的“梦工场”。

  “网络是把双刃剑,只要引导得当,它的精彩多变完全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创新思维的新平台。”渔溪中心小学校长王瑞贤说。

  数字影院,润物无声的教育

  林守雄是渔溪中心小学数字影院的“院长”,每个月他都要从网上筛选科教影片,整合成月节目安排表,播放给孩子们观看。

  渔溪中心小学地处福厦路旁,交通便利,全校1270多名学生中,外来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超过500人。五年级学生小郭无法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选择了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自从学校依托数字少年宫办起了数字影院,小郭成了那里的常客。林守雄发现,学校里像小郭这样的学生尽管不愿与人交流,但在电影的世界里却像水中鱼一样惬意自由。于是他有意识地找来类似的励志影片,帮助小郭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

  “数字影院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趣味性的讲解、生动性的画面,而且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不知不觉接受教育。”林守雄说。

  班级qq群,把教室搬回家

  6月15日晚上7点,五年2班的班级qq群热闹起来了。这是班主任黄秀美老师给孩子们定的“规定动作”——周六晚7点到8点半,孩子们相约在qq群里交流学习。

  “在学习上有疑问,只要到班级群上讨论一下,很快便会找到答案。”学生小吴说,这样的qq群有利于学习,“就像把教室搬回家一样,老师、同学在一起讨论问题找答案。”

  2012年,渔溪中心小学启动“利用网络开展特殊生教育模式探索”的课题研究,在全校24个班级中挑选了6个实验班实施网络教育。当年,学校对中高年段近800名学生进行了“课余使用网络实际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上网玩游戏、聊天,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学生只占14%。而实验班中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的学生约占78.6%。

  “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与其一味地阻止孩子们上网,不如以‘导’代‘禁’,引导他们正确上网,发挥网络积极的一面。”王瑞贤说,依托数字少年宫,学校开设了绿色网站,引导这类学生正确上网,搜索收集学习资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之中,转化这些网迷学生,使他们重新正确认识、使用网络。一年后,实验班中网迷学生彻底改变者占21.4%,习惯大有改观者约占32.6%。

  立体九宫格,为梦工场加油

  数字影院、班级qq群都只是渔溪中心小学利用网络开展对特殊生教育的缩影。学校因势利导,依托全市最早一批实现班班多媒体的优势,构筑立体化的“九宫格”教育模式,为教育梦工场加油。

  在渔溪中心小学,数字青少年宫利用网络开设了魅力福清、印象校园、网络漂游、电子阅览室、心灵驿站、科技博览等20个栏目,下设560个子项目;数字电影院每周二、四中午12点到1点,每周日下午2点到4点半固定播放科教影片;数字电视台让学生通过校园电视台的载体,参与包括策划、导演、采访、拍摄、写作、编辑、主持、播音、表演,以及工作人员选聘、人员管理和设备管理等多方面的实践工作,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校讯通的平台,学校能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实现家校互动、亲情通话及移动教务等,为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提供了良好、便捷的沟通方式;计算机教室不但极大地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并使师生一对一教学、异步教学等模式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学效率;多媒体网络教室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网络监控室全面掌控校园动态,为特殊生的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教师博客以全新的网络德育形式,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起到了与家长交流互动的作用。此外,心理咨询室和亲情电话室的建立,则让留守儿童敞开心扉,为他们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