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蓝海化工强行落地 环评报告涉嫌蒙混过关
一个填海造地、建设总投资70亿的重污染化工项目竟然变身“年产4亿条编织袋”的高新材料项目,还企图以海洋环评报告代替工业项目环评;而该项目波及范围达3个县区、数十个行政村,受影响群众超过30多万人。近日,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这个官方强行落地的临海化工项目遭到当地民众的热议。 影响数十万群众,未充分论证、征求群众意见 “这么大的化工污染项目,都没有给我们开会说明一下,就要填海建设了。”7月25日,56岁的仙游县枫亭镇海滨村村民朱国强指着海的方向说。 海滨村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东南段,地处莆田市湄洲湾北部,也属仙游经济开发区枫亭片区。今年5月,当地村民陆续得知将要填海2000亩并建设重污染化工厂的消息。 实际上,早在2012年12月10日,莆田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一则《仙游县:蓝海精细化工落户枫亭》的报道称:“仙游县政府刚刚与国企蓝帆集团和江苏德威新材(8.980,0.00,0.00%)料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签订蓝海精细化工项目投资协议。” 据悉,该项目由山东省蓝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凯邦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组建,项目占地2000亩,建设投资生产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计划总投资人民币70亿元;拟分两期投资,第一期投资人民币32亿元,建设期限24个月,建设年产10万吨DCP装置;第二期投资人民币38亿元,建设期限40个月,建设年产20万吨EPDM装置。两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创税人民币3亿元以上。 据公开资料显示,山东省蓝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上市公司蓝帆股份(14.55,0.00,0.00%)(002382.SZ,7月30日收盘价13.48元),该公司主营为一次性PVC 手套业务。近年来持续关注资本市场的村民蔡天恩认为,蓝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德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两个主体均未有DCP及EPDM的生产及管理经验,国内还没有运作过这么大同类化工项目,其管理难度不仅仅是倍增,如果管理不善,在仙游县就是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稍有不慎,便是巨大的灾难。 蔡天恩还多方打听,DCP属于危险化学品,易燃、具有强氧化性;遇热、明火或与酸、碱接触剧烈反应会造成燃烧爆炸。在生产、运输、储存或处置等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放出大量热导致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大量设备损坏。项目经污染物处理后,排放的废气中仍含有一定量的异丙苯。 海滨村是仙游县枫亭镇一个普通的行政村,位于湄洲湾西侧,周围两面是山、东南两面朝海。一条滨海大道连接起开发区与周边几个大型村庄。紧邻大道,海滨村围海排涝站以内,有一处1700亩的围垦区域,对蓝海化工而言,这是附近最理想的一处工厂建设用地。 除了枫亭镇的海滨村以及相邻的海安村、辉煌村,该项目波及范围还包括莆田市城厢区东海村、东沙村,以及泉州市泉港区的鸠林村、河阳村、东张村等,涉及数十个行政村及各自的围垦养殖区域,受影响群众超过30多万人。 “村子里大部分都是姓朱的,有两三万人;本来就没什么耕地,以前建工厂就征了很多,现在大部分人外出打工。”海滨村村民朱国强透露。东沙村村民蔡德良则说,滨海大道沿线基本上都是沿海滩涂地,附近村民一般靠养殖蛏、花蛤等海产品为生。养殖户朱建国说,他承包的虾塘处于项目的核心地带,原系村里和村民共同出资围海形成,承包合同还有两年才到期,“真的要填海建厂了,损失太大不说,还断了十几个工人的生路。” 针对该项目,附近几个村的村民还于今年6月13日联名向仙游县委县政府递交了反对项目上马的抗议书。他们认为,蓝海化工拟投项目离居民区最近距离不到500米,一旦在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按照投资规模测算,该项目产生污水在百万吨以上,而仙游目前还没有配套如此大的污水处理能力,势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此外,两个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是危化物,福建省内也缺乏有处置危险废弃物资质的企业。 3天后,仙游县在枫亭镇召集乡镇和各村干部开会。据与会的知情者透露,县领导在会上没有回应该化工项目,反而称将调查项目涉及的海滨、海安等村的计划生育和违章建房问题。 7月5日上午9时许,听说政府开始强行阻止填海施工,附近村民五六百人自发聚集,阻止渣土车作业。当地政府出动了边防、公安、联防队员等上百人维持秩序。虽然人员聚集、场面一度失控,所幸的是,现场没有发生伤亡事故,施工队伍在临近中午的时候撤退。 村民们质疑,项目上马、填海征地都没有进行过听证程序,政府强行落地,绝大多数村民都不知道。“只听说有村干部和个别人被组织去上海参观化工厂,说没什么污染,”大埔村59岁的蔡天照表示,政府和企业勾结的做法实在是胆大妄为,而且完全不顾本地祖祖辈辈村民的根本利益。 环评报告偷梁换柱 涉嫌蒙混过关 先填海造地,再建设化工厂,环境影响评价是第一道审批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公众参与需进行两次公示:第一次为环境信息公示,收集公众主动提交的意见,第二次为报告书简本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 然而,蓝海化工项目在2013年5月6日进行第一次环评信息公示的情况下,就草草做出了一份《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蹊跷的是,该报告的名称却突然变成了“4亿条/年编织袋项目”。 这份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于2013年6月5日出具的报告显示,福建蓝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在福建仙游经济开发区填海造地形成陆域33.834万平方米,用于建设塑料编织袋生产车间,同时配套建设辅助用房等设施及公用工程;生产规模为年产编织袋4亿条,总投资3.26亿元,建设期2年。 明明是DCP、EPDM化工项目,为何做环评时突然改变项目名称 “就算在他们印刷的材料上,都找不到任何有关‘编织袋’的字样。”村民朱金福质疑,普普通通的编织袋,怎么谈得上是新材料、高新技术 “明显是为了通过环评,偷梁换柱临时改名字,想蒙混过关! 记者遍查仙游县政府官网,所有涉及蓝海化工项目的内容,没有一处体现“编织袋”字样。仙游当地多位公务员受访时表示,这实际上就是个幌子。 正如村民所质疑的海洋环评报告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处,那么该报告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将面临质疑。记者就此联系了报告的撰写方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一位姓黄的工程师答复说,他们只是做填海环评,是根据业主单位提供的资料来做的,涉及项目环评的情况并不清楚。对此村民提醒,环评工程师不可能不知道项目存在的风险,绝不能为了几百万的环评费用,昧良心与投资商勾结,倘若那样,村民将上访到底,同时将起诉相关环评机构。 厦门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境学教授表示,建设项目环评实行“一事一评”,填海工程和化工厂建设属于两个独立的项目,必须分别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出来后,还要由主管部门召开专家评审会,然后逐级报送海洋渔业和环保部门审批,然而才能施工。 仙游县农业局及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均称未接到蓝海化工项目的环评报告。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资源环境保护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该厅7月份刚刚为此项目召开了专家评审会,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形成一个报批材料,厅里审批后,还要向省政府报批,报批手续都做完了,才可以施工,“目前我们还没有收到正式的报批材料。” 此外,记者在莆田市环保局、福建省环保厅官网均没有查询到该项目的环评资料,向两级环保部门求证获悉,他们均没有收到相关审批报送材料。 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法律专家表示,2007年厦门PX项目因市民以及政协委员极力反对,导致政府宣布暂停并迁址,开创了公众与政府博弈成功的经典案例,而近年来多起环境热点事件因为进入公共视野才引发了政府的关注,这也反映出维稳的重要性。 福建省发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面向公众对社会稳定风险收集意见,属于重点项目立项选址前必经的前置程序。对于蓝海化工这个投资额高达70亿的重大项目,项目业主单位除了要确保选址符合国家安全环保标准规范要求,还必须对公众参与不完备引发的风险等做“稳评”;项目业主不得未批先建、边批边建。 仙游蓝海化工项目近日也在微博、贴吧等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有网友质疑地方政府与大型化工企业存在利益捆绑关系。专家表示,地方政府靠发展重化工行业带动GDP增长的背后是政绩冲动,可一旦在建设及生产中发生污染、爆炸等环境事件,直接威胁生态安全,也将给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应受访村民要求,署名均为化名)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